但仔細思考之後,西門盛又不得不承認,趙俊臣的這項建議確實是沒有任何害處,甚至可以算是自己未來一段時間的最佳應對之策,可謂是一片誠心。

所以,西門盛沉思許久之後,終於是點頭答應道:“趙閣臣所言有理,卑職一定會謹記閣臣的教誨,以穩待定、絕不盲動!”

聞言之後,趙俊臣則是心中暗暗得計。

*

趙俊臣所建議的“以穩待定”之策,看似是中庸尋常,全盤為西門盛考量,似乎也沒有夾雜任何私貨,但實際上西門盛還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就被趙俊臣引導了思路方向。

只要西門盛願意依計而行,趙俊臣對遼東鎮的佈局與設想就算是徹底成型了。

要知道,等到遼餉改革逐步落實之後,遼東鎮總兵就會失去大部分財政權力,各路參將與各地守備也不再像是從前一般只能依賴遼東鎮總兵為他們分配糧餉物資,自主權力皆是大幅增強。

但在最開始的時候,遼東鎮總兵的權勢地位並不會迅速衰落。

這一方面是因為何宇的餘威尚存,各路參將與守備早就習慣了對遼東鎮總兵惟命是從,無法輕易下定決心對抗下一任的遼東鎮總兵,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西門盛原本就是威望最高、根基最深、實力最強的遼東鎮高層武將,當他順利接任成為遼東鎮總兵之後,依然有能力輕易壓制絕大多數的反對意見。

所以,若是西門盛接任遼東鎮總兵之後,就迅速出手製造事端、壓制異己,全力為自己樹立威信、不折手段的增強權勢,那就算是遼餉改革順利落實,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遼東鎮總兵依然會是說一不二、唯我獨尊。

西門盛雖然存在性格缺陷,總是下意識的想要為自己尋找一個主心骨,但他面對弱小之輩的時候依然是態度強硬、咄咄逼人,而遼東鎮的其餘幾位參將顯然是不會被他放在眼裡,所以若是沒有趙俊臣的暗中干涉,西門盛很容易就可以維持遼東鎮總兵的權威。

正是出於這般考量,趙俊臣才會向西門盛提出這樣一個“以穩待定”的建議。

這般建議看似穩妥,但西門盛依計而行之後,就不會隨意出手打壓異己,也不會擅自制造各種事端,反而是會為了穩定局勢而更多主動徵詢他人意見。

但李澤荷、甘成、徐郃等人,卻皆不是安分守己之輩,甚至可以說是一身賤骨,若是西門盛上位之初就迅速出手敲打他們、強迫他們做事,他們必然是會心存敬畏、不敢輕易違抗軍令,但若是他們發現西門盛接任上位之後,不僅沒有敲打他們樹立威信,反而是毫無動靜,還經常向他們徵詢意見,這幾人的敬畏之意就會迅速消解,膽子也會越來越大,很快就敢與西門盛爭鋒相對了!

這樣一來,遼東鎮就會逐漸變成全體高層武官的共治格局,也是趙俊臣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雖然趙俊臣經常在心中暗暗嘲諷所謂“分權共治”的種種弊端,也曾經利用這一招徹底瓦解了遼東鎮的團結一心,但實際上趙俊臣對於“分權共治”的政治制度並沒有任何偏見。

這世間萬物,總是有利也有弊,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際上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很多東西都是自成體系的,好處與壞處也是相伴而生,不可能佔盡好處卻又杜絕壞處,只能是儘量揚長避短,不同體系也只有合適與否之分,並無高低之別。

“分權共治”的弊處是更容易被外部勢力尋到抓手、分而治之,行政效率也會更為緩慢,但好處是所有人都可以表達意見、尋到自己的代言人,決策考慮之際也會更為全面,不敢明著“抓大放小”;

與之相對應的集權主義,也同樣有著與生俱來的好處與壞處,好處是決策效率更快,更容易動員自身力量、挖掘全部潛力,但壞處則是行政者的所有權力皆是源於更高層的權力,所以也只會向更高層的權力效忠負責。

在趙俊臣的心目之中,未來的遼東鎮就更為適合分權共治的情況,這種格局一旦成型之後,遼東鎮的任何一方勢力若是還想要讓己方佔據優勢,就只能前往朝廷中樞尋找靠山,而掌握著財政大權的趙俊臣無疑就是最佳選擇之一。

但無論如何,朝廷中樞對於遼東鎮的掌控力度,必然是會迅速提升,遼東鎮就再也無法像是從前一般尾大不掉、擁兵自重。

與此同時,只要朝廷中樞提前為遼東鎮制定好一系列框架,就可以牢牢禁錮住遼東鎮各方勢力,無論是誰都難以擅自突破框架、獨走自決,遼東地區的未來局勢也就可以徹底鞏固了。

*

諸般想法,在趙俊臣的心中只是一閃而過。

表面上,趙俊臣只是微笑點頭,道:“既然西門參將願意採納本閣的建議,那本閣也就可以放心向你交代一些事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