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7章.故設難堪.(第2/2頁)
章節報錯
就這樣,在吳應熊的離間與拉攏之下,眾位將領現在可謂是群威群膽、同仇敵愾。
而吳應熊看到徐郃不再提出異議之後,卻還是猶不滿足,再次揚聲傳令道:“傳本督軍令,從救兵鎮內挑選一些苦大仇深、哭嚎聲最大的倖存百姓,待趙閣臣現身之後,咱們就把這些百姓送到趙閣臣面前,本督倒是要看一看,咱們這位趙閣臣一向是自詡秉公謀國,總是宣揚自己體恤百姓,到時候會是怎樣的反應!”
聽到這個軍令之後,在場眾將皆是面現笑意,似乎已經看到了趙俊臣在一眾哭嚎訴苦的百姓面前手足無措、面色鐵青的難堪模樣。
而吳應熊見到眾位將領的這般反應之後,目光深處則是閃過了一絲無奈。
*
吳應熊很清楚,遼東局勢發展到這一步,絕大多數事情皆已是蓋棺定論了,山海關吳家想要吞併遼東鎮的機會已經極為渺茫,與建州女真的戰爭也難以持續下去,只剩下一些細節問題需要商議解決,也就是各方勢力的戰後利益分配之事。
想要挑撥前線將士暫時仇視趙俊臣並不難,畢竟前線將士皆是重視自己拼命換來的戰功,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趙俊臣的竊功行徑,但想要扭轉趙俊臣所塑造的既定局勢卻是絕無可能,想要在戰後利益分配之際多分一杯羹,也不是一件易事。
吳應熊是一個很實際的人,當他發現自己無法順利吞併遼東鎮之後,就當即是退而求其次,現在只想要為山海關吳家爭取更多利益。
譬如是讓趙俊臣在戰後的請功奏疏之中,重點多提幾句山海關吳家的功勞,讓山海關吳家收穫更多的朝廷賞賜;
又譬如是與趙俊臣達成默契,等到遼餉改革之事落實之後,讓山海關吳家可以穩定獲取更多數量的糧餉配額;
再譬如是趙俊臣聯合建州女真出兵遠渡日本取糧的計劃,山海關吳家也希望發揮更大作用、分取更多好處;
總而言之,在吳應熊的眼裡,山海關吳家還有許多利益可以爭取。
已經付出了這般多的心血與代價,吳應熊是絕對不願意無功而返的。
而吳應熊現在的這般做法,看似是態度強勢、故意給趙俊臣難堪,但實際上則是一種以進為退的策略,無論是刻意挑起前線將士們的同仇敵愾,還是故意安排受害百姓現身說法,從道義上譴責趙俊臣,皆是一種討價還價的手段罷了。
只要趙俊臣接下來願意分給吳家更多好處,吳應熊就會迅速改變立場,全力幫助趙俊臣平息軍隊與民間的各種麻煩;
反之,若是趙俊臣不願意分給吳家更多好處,那吳應熊就會設法激化與擴大這些麻煩,引爆各種矛盾,讓趙俊臣無法順利脫身!
吳應熊也知道興州境內最近正在鬧民變的事情,更知道這場民變的源頭乃是趙俊臣正在全力推行的農務改革,所以趙俊臣現在必然是急著想要返回京城中樞坐鎮穩定局勢,而吳應熊所製造的這些麻煩,就算是無法損及趙俊臣的核心利益,也一定能把趙俊臣拖延在遼東境內遲遲無法離開,進而是讓趙俊臣顧此失彼、因小失大!
*
而就在吳應熊這般暗思之際,麾下將士們已經從救兵鎮內挑選了十餘名倖存百姓。
根據吳應熊的要求,這些倖存百姓皆是苦大仇深、哭鬧不斷。
而這些倖存百姓見到吳應熊之後,哭嚎之聲也就更為響亮了,紛紛是大聲呼喊、希望吳應熊為他們做主。
“老朽的老伴與三個兒女全部慘死了,老朽現在孤苦無依,自己也不想活了……”
“總督大人,草民家中的錢糧積蓄,皆是被韃子給劫走了,您可一定要為草民主持公道啊!”
“小人命苦,被韃子砍斷了手掌,再也無法操持農務,接下來必然是死路一條!小人不怕死,只希望各位將軍在戰場上多殺一些韃子、為小人報仇雪恨……”
或是哭喊,或是洩怨,或是訴苦,場面混亂不堪。
但吳應熊卻完全不覺得心煩意亂,反而是擺出一副親民姿態,親自下馬出面安撫這些百姓,順便是為這些百姓“指點迷津”,表示很快就會有一位大人物抵達救兵鎮,提醒他們現在稍稍留點力氣,待那位大人物現身之後再哭嚎與訴苦也不遲。
與此同時,吳應熊又隱晦暗示,表示各軍將士原本還想要繼續留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為百姓們報仇雪恨,但因為這位大人物擅自與建州女真達成了停戰協議,所以就只能無奈收兵云云。
就這樣,吳應熊很快就轉移了這些倖存百姓的注意力,讓他們尋到了宣洩情緒的新目標。
而就在吳應熊親自向百姓們面授機宜的時候,一匹快馬匆匆趕到,大聲稟報道:“啟稟總督大人,趙閣臣已經率軍抵達救兵鎮以南五里之外!”
聽到稟報之後,吳應熊再次面現冷笑,當即是不再理會那些倖存百姓,翻身上馬之後揚聲道:“全軍聽令,隨同本督前去‘迎接’趙閣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