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章.朱和堅初掌大權(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
……
南京城發生了一場民變,這件事自然是極為緊要、至關重大,必須要及時平息鎮壓,不能有任何耽誤,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但這件事的緊要程度與重要性,是否超過了正在孝陵的祭祖大典?
又或者說,是否應該為了這場南京民亂,就要影響與打斷祭祖大典的程序?
對於這個問題,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無論古今中外,許多官員遇到麻煩的第一反應,總是抱著僥倖心理隱瞞訊息、能壓就壓、粉飾太平、不見棺材不落淚!
這種反應,看似是目光短淺、愚蠢至極,但其實是擁有著極為清晰的邏輯思路、以及極為明確的利益考量。
就以這次的南京民變為例,對於那些留在南京六部坐鎮的官員而言,若是毫無遮掩的直接呈報情況,那就必然是要背黑鍋、承擔各種罪責,也必然是會斷送仕途。
反之,若是暫且壓下訊息,設法趕在訊息外洩之前獨力擺平亂象,一旦是僥倖成功了,反而是敢於擔當、有功無過,說不定還有機會升官發財,哪怕是最終無力迴天、遭遇慘敗,自己的罪責與懲處也不會更重多少,只是朝廷會遇到更多麻煩罷了。
簡而言之,這般情況下,迅速上報情況只對朝廷大局有利,但暫且壓下訊息、設法粉飾太平,卻有機會為自己謀利。
在自身利益與朝廷大局之間,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犧牲前者、選擇後者。
更何況,古人有云“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意思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兩項,分別是祭祀和戰爭。
而目前正在孝陵所進行的祭祖大典,無疑是明朝近年來最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
所以,若是立刻向孝陵那邊上報南京民亂之事,正在進行之中的祭祖大典必然會受到影響,這般情況下若是事後發現南京民亂並不嚴重、很輕易就可以平息,決定呈報此事的官員反而還會承擔額外罪責。
正是出於這般想法,面對南京城內這一天的種種亂象,留在南京六部衙門坐鎮的官員們可謂是格外反應遲緩。
當應天書院的貢生們發生衝突、互毆群鬥之際,他們只是派人傳令應天書院自行處理;當整個秦淮河南岸都亂成一團之際,他們還在反覆確認訊息;當學子們堵在南京禮部衙門外面抗議請願之際,他們只顧著爭吵商議;當百姓們開始衝擊南京禮部衙門之際,他們還妄想著趕在祭祖大典結束之前儘快平息亂象……
一直等到這場民亂規模越來越大,在某些勢力的暗中鼓動之下,許多百姓不僅是開始衝擊南京禮部衙門,就連別的南京衙門也紛紛受到波及與衝擊,整個南京城都迅速亂成一團之後,那些留在南京六部衙門坐鎮的官員們才終於是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也終於是熄滅了僥倖心理,不情不願的向孝陵那邊稟報了民亂之事。
再加上孝陵附近的層層關卡、反覆篩查,當相關訊息傳到七皇子朱和堅等人的耳中之後,時間已是臨近晌午。
對於七皇子朱和堅而言,無論是這一天的南京民亂,還是南京官員們的遲緩反應,都是早有預料的事情。
而這般局勢,也正是朱和堅的表現機會,雖是危險與機遇並存,但無疑是他最好的表演舞臺。
所以,朱和堅的表演也很快就開始了!
*
此時,孝陵內的祭祖大典雖然已經進入了尾聲,但至少還需要再等半個時辰左右才能真正結束。
當南京城內爆發民亂的訊息傳到孝陵之後,孝陵內的所有官員都是陣腳大亂、不知所措。
但相較而言,朱和堅的表現卻完全稱得上是大將之風、王者之氣,不僅是臨危不亂、處變不驚,依然是鎮定自若的主持著祭祖大典,設法安撫了百官情緒、讓祭祖儀式順利進行了下去,而且也是當機立斷、表現果敢,臨場改變了自己的祭文內容、也極大壓縮了祭祖大典的剩餘流程,最終只用了半柱香時間結束了所有的祭祖儀式。
見到朱和堅的這般表現,孝陵內的所有官員皆是心中驚歎、自認不如。
等到祭祖儀式終於結束之後,朱和堅就立刻率領眾官員離開了孝陵寶城。
(注:所謂‘寶城’,是指是中國古代帝王的陵墓地宮。)
當朱和堅離開了孝陵寶城之後,他的表情立刻就變得嚴肅冷厲,終於是表現出了震怒之意,但他依然沒有立刻發揮,顯然是擔心打擾到寶城清靜。
一直等到所有人皆是離開了寶城一里範圍之外,朱和堅終於是停下了腳步,轉身向著南京百官怒聲問道:“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何南京城會突然爆發民亂?哈!這場民亂竟是發生在朝廷舉辦祭祖大典之際,還真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