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8章.逼迫(八).(第1/2頁)
章節報錯
……
……
近年以來,朝中百官與趙俊臣相互攻訐之際,所學到的最重要一點經驗就是——絕對不要糾纏與質疑趙俊臣所提及的那些銀糧數目,否則就一定是自己丟人現眼。
有時候,趙俊臣會刻意誇大某些事情所需要的錢糧支出,但你若是當眾質疑這個數字過高,趙俊臣立刻就會詳細羅列出一大串開銷細項,然後則是詳細闡述這些開銷細項的必要性,最終不僅是把你駁得理屈詞窮,還會當眾譏諷你自作聰明、脫離實際,只懂得誇誇其談、坐而論道,卻完全不懂得百姓生計。
有時候,趙俊臣也會刻意壓低某些方面的錢糧開銷,但你若是表態反對這個數字過低,趙俊臣也會當場列舉一系列的節省方案,詳細說明某些開銷毫無作用完全可以削減,再次把你駁得啞口無言之餘,依然會“善意”的公開勸誡你,身為朝廷官員切不要只顧著自命不凡、好大喜功,還要明白柴米油鹽、五穀之分。
除此之外,趙俊臣還深諳“此一時彼一時”的雙標手段,永遠都能說出一番道理,簡直就是立於不敗之地,完全就是學閥作派。
簡而言之,無論是黨爭攻訐、還是朝廷政務,趙俊臣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謙遜有禮、保持克制,偶爾也會審時度勢、妥協退讓。
然而,一旦是涉及到與錢糧收支相關之事,趙俊臣就一定會寸步不讓、固執己見,不僅要一絲不差的完全落實自己的最初意圖,而且還會佔盡道理、追窮猛打、讓你當眾難堪,完全不留情面。
趙俊臣的這般做法,就是為了徹底確立自己在朝廷財政方面毋庸置疑的權威性,不斷強化自己對於國庫錢糧收支的控制力與話語權,把“朝廷財政離不開趙俊臣”的概念深入人心。
對於這般情況,百官之中自然也會有人心中不服,但不服也要憋著,否則就是自討羞辱。
時至今日,趙俊臣在朝廷財政方面已是積威極深,即使是德慶皇帝與周尚景二人,也被趙俊臣打上了“思想鋼印”,認定了滿朝百官之中唯有趙俊臣一人可以妥善解決朝廷目前的糧荒難題。
今天的這場朝議,情況也是如此。
趙俊臣詳細列舉了一系列與海漕相關的龐大開支之後,百官之中雖然也有人認為趙俊臣頗有誇大其辭、危言聳聽之嫌,但一時間竟是無一人敢站出來表態質疑,生怕自己會在趙俊臣的駁斥之下當眾丟人現眼。
德慶皇帝更是因為趙俊臣的這般表態,當場就宣佈了漕運之事不必再議,迅速終結了相關話題。
*
早朝結束之後,程遠道表情間充滿了不甘之意,怒瞪了趙俊臣一眼之後,就率領著清流們紛紛離開了太和殿。
其實,對於程遠道而言,他並不是特別在乎漕運衙門的貪墨奢靡,也並不是特別在乎海漕之事是否成功,他主動挑起河漕與海漕之爭,最終勝負並不重要,主要是想要掀起一場曠日持久的朝堂爭議,然後他就可以趁機提振清流們逐漸衰落計程車氣與心氣。
近百年以來,廟堂之中每當是出現河漕與海漕之爭,都一定是爭論不休、曠日持久,所以才讓“周黨”眾人暗暗忌憚。
然而,就因為趙俊臣的明褒暗貶,用一連串的驚人數字嚇住了君臣眾人,河漕與海漕之爭竟是嘎然而止,清流們計程車氣與心氣不能沒能提振,反而是再次受到重創。
這樣一來,程遠道自然是對趙俊臣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
趙俊臣完全沒有在意程遠道的怒瞪,等到朝會結束之後,就在“趙黨”眾人的擁簇之下,邁步走到了周尚景的面前。
見到趙俊臣的邁步靠近,包括周尚景在內的幾位“周黨”核心人物,皆是善意微笑點頭,顯然是極為滿意趙俊臣的表現,兩派之間的關係也算是暫時化敵為友了。
而趙俊臣來到周尚景面前之後,並沒有再談早朝上的事情,只是表情關切的問道:“周首輔,您接下來是要前往文華閣處理朝廷公務?還是直接返回周府休息?
若是您要直接返回府中休息的話,晚輩就安排章德承、溫採寧兩位神醫立刻動身、前往周府為您診治。”
周尚景稍稍猶豫了一下,最終則是搖頭一嘆,緩緩道:“就在今天早朝之前,老夫已是收到訊息,遼東鎮那邊再次呈交了一份公文,說是防區境內又發生了一場民變,老夫原本是打算動身前往文華閣,與眾位閣老商議此事,但……”
說到這裡,周尚景再次的搖頭一嘆,一張老臉上竟是罕見的顯現出一絲無力。
對於周尚景的無奈表現,趙俊臣也是感同身受,冷哼一聲後,咬牙道:“對於朝廷中樞而言,遼東鎮顯然已是尾大不掉了!
自從建州女真納貢稱臣之後,遼東邊疆今後幾年已是再無戰事,削減軍費開支、減輕朝廷負擔、抓緊時間修生養息,乃是題中應有之義,但遼東鎮卻是千推萬阻、拒不從命!
嘿!這段時間以來,遼東境內好生熱鬧,今天一場兵變、明天一場民亂,不僅是不願意削減軍費開支,還屢屢伸手向朝廷索要錢糧……簡直就是一塊滾刀肉!”
一旁,閣老李和也是深感無奈,輕嘆道:“就為了遼東之事,咱們內閣眾人已是多次商議,但一時間也尋不到任何解決之策!
遼東那邊顯然是軟硬不吃,根本不懂得體諒朝廷大局,不僅是沒辦法講道理,若是要使用強迫手段的話,又必須要擔心建州女真的反應……真是令人左右為難!”
一時間,無論是周尚景身後的“周黨”眾人,還是趙俊臣身後的“趙黨”眾人,紛紛是出聲怒斥遼東鎮的不服管教。
然而,在場眾人皆是文臣,面對遼東鎮這般擁兵自重的武裝集團,自然是束手無策,哪怕是周尚景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