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到趙俊臣的這般詢問,李傳文的目光轉向了肖文軒,示意肖文軒先講。

肖文軒思索片刻後,答道:“太子殿下的心性與觀念究竟有沒有改變,學生不得而知,也不敢妄自揣測……但太子殿下的做事風格,確實是發生了許多改變。

這段時間以來,太子殿下很是信任李老先生與學生,聽取了我們二人的許多建議,但學生也能看得出來,他並不是盲目聽從,每次採納我們二人的建議之前,都經過了認真思索、也考慮了其它辦法,只是認為我們的提議最有效,所以才採納了我們的建議。

我們為他做事之際,只要是進展順利,太子殿下就不會有任何干涉,只是會派人暗中盯著,而一旦是進展不順、出現了意外狀況,他就會立刻過問,看似是放權放手,但實際上則是把所有事情皆是緊緊抓在手裡。

而且,太子殿下也學會了城府與隱藏,若是有某些訊息,他認為李老先生與學生不需要知道,就會刻意隱瞞下來,唯有等到我們必須要知道這些訊息的時候,他才會把訊息公開。

與此同時,無論是在洛陽、還是在湖廣,太子殿下都會與各地的‘周黨’官員刻意交好,也經常會聽取‘周黨’官員所提出的不同意見,似乎是有利用‘周黨’勢力與我們二人相互制衡的意思。”

趙俊臣若有所思,輕聲道:“哦?這般行事作風,讓我覺得有些熟悉啊……”

說到這裡,趙俊臣似笑非笑,然後又把目光轉向了李傳文。

在趙俊臣的注視之下,李傳文沉吟片刻後,緩緩道:“無論是老夫、還是文軒,與太子朱和堉合作期間皆是沒有遇到任何阻礙,相處之際很是輕鬆。”

李傳文的評價可謂是言簡意賅,只有一句話,但相較於肖文軒的長篇大論,這一句話所蘊含的資訊還要更多。

李傳文是何人?紹興師爺這一行的祖師爺級人物,見慣了蠅營狗苟、陰暗齷蹉,行事風格也受到了官場染缸的影響,可謂是精於心術、只看結果不問手段。

肖文軒又是何人?一個鬱郁不得志、憤世嫉俗的讀書人,腦子裡時不時就會冒出一些離經叛道的想法,他的許多大膽提議,皆是在有意無意的衝擊著這個時代的朝野規則。

若是從前的太子朱和堉,與這樣兩個人接觸之際,必然會因為理念不同而發生爭執,就算是朱和堉刻意忍耐,雙方相處之際也一定會出現違和之感。

而這段時間以來,太子朱和堉能與李傳文、肖文軒二人與毫無阻礙的合作,而且還是相處愉快,就說明朱和堉已經完全接納了李傳文與肖文軒的理念想法,不再似從前一般拘泥於道德與規則方面的條條框框。

這般變化,不可謂不大。

綜合了兩位幕僚的描述之後,趙俊臣已是在心中逐漸勾畫出了太子朱和堉的目前形象。

怎麼說呢……就像是一個稚嫩版的德慶皇帝。

相較於德慶皇帝,也許還殘留著一些道義底線,也許並不似德慶皇帝那般靈活變通,也許要更多一些魄力與堅持,但行事作風已經趨於一致了。

譬如說引入“周黨”為己所用的制衡手段;

譬如說從來不讓任何人知曉全部訊息的秘密主義作風;

譬如說看似放權、實則緊盯、隨時準備干涉的管理策略;

譬如說相容幷蓄、不問黑白、只看結果的用人之術……

不同於前任太子太師肖溫阮的“上行下效”、“以身作則”;

不同於趙山才的“事緩則圓”、“防微杜漸”;

不同於趙俊臣的“利益結合”、“切合時宜”;

不同於周尚景的“因勢利導”、“公私兼顧”……

這些手段,完完全全就是德慶皇帝的行事風格,也就是最純粹的帝王心術、駕馭之道。

做出這般結論之後,趙俊臣的表情有些複雜,似乎是有些遺憾,又似乎是有些滿意。

*

當初,在朱和堉離開京城之前,趙俊臣曾與他有過一場密談,持續了整整一下午時間。

期間,趙俊臣也曾向朱和堉講解與灌輸了許多東西,包括認知觀念、思考角度、以及方法論等等,就是希望朱和堉的想法理念能與自己逐漸趨近。

在趙俊臣看來,朱和堉若是能夠全盤接受自己的想法與理念,兩人的未來目標就會完全相同,也就可以成為真正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