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5章.朱和堅出京.(第2/3頁)
章節報錯
楊洵明白,德慶皇帝的這般說法,就是為了強迫他做出選擇,不由是再次陷入了沉默。
片刻之後,楊洵突然抬頭問道:“陛下,您對於臣近些年來的觀念變化,可曾有所瞭解?”
德慶皇帝直接點頭,也像是趙俊臣一般,直接總結出了楊洵的大致理念,道:“朕也曾拜讀過你的那幾篇文章,自然是明白你的理念變化,有些人認為你的這些觀點已是偏向於法家,但朕認為法家觀念並沒有什麼不好!
無論是制定詳細且又全面的法令,用以規範百姓之行為,還是讓朝廷與官府同樣受到朝廷法令之約束,皆是令人深省!
馭民之術,自然是應該嚴格一些,朝廷與官府也不應該無視法紀,必須要心懷敬畏,唯有如此,我大明江山才能萬世穩固!
所以,你也完全不必心存顧忌,你若是擔任了大理寺卿,朕一定會全力支援於你!”
聽到德慶皇帝的這般說法,楊洵的表情愈發複雜。
德慶皇帝無疑是極為聰慧的,所以才能輕易總結出楊洵的諸般理念。
然而,德慶皇帝也同樣無法理解楊洵的真正想法,所以他依然是把楊洵的諸般理念,視為強化帝王集權的法家思想。
又或者說,在德慶皇帝心中,朝廷是朝廷、皇帝是皇帝,兩者並不等同,皇帝的地位要位於朝廷之上。
所以,德慶皇帝才會認為,朝廷應該接受法紀之約束,但他本人並不需要受到約束。
這樣一來,德慶皇帝看過楊洵的文章之後,自然是隻注意到了那些有利於自己穩固統治的觀念,卻完全忽視了那些會約束自己權力的觀念。
同樣是看過了楊洵的文章,但因為德慶皇帝與趙俊臣二人的視角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就截然不同了。
德慶皇帝完全贊同楊洵的觀念,而趙俊臣昨天則是與楊洵激烈爭辯,但相較而言,楊洵則是認為趙俊臣更像是是自己的知己,而德慶皇帝的認同,只會讓楊洵深感無力。
想到這裡,楊洵心中暗暗嘆息一聲。
但最終,楊洵還是屈服於德慶皇帝的手段,垂頭道:“既如此,臣願意重返廟堂、為陛下再次效力!”
見到楊洵屈服,德慶皇帝眼中閃過了一絲滿意,但表面上則是一副求賢若渴、大喜過望的模樣,大笑道:“既然如此,自然是最好不過!等到明天早朝,朕就會向百官們宣佈楊大儒的任命,想必朝中幾位閣老也不會反對……
對了,說到朝中幾位閣老……朕聽說你昨天去見趙俊臣了?你去見趙俊臣幹什麼?朕可不記得你們二人從前有過交情。”
楊洵依然是態度坦蕩,直接答道:“臣認為,趙閣臣乃是朝廷近百年來極為少見的能臣,對於趙閣臣的諸項成就,臣一向是敬佩不已,但他的品行……實在是一言難盡!
也正是因為這般原因,臣就想要與趙閣臣見面一談,近距離觀察他的秉性,試探他對於朝廷法紀的態度,若是他對於朝廷法紀還抱有敬畏之心,自然就是朝廷之福。”
楊洵乃是一位真正的君子,所以德慶皇帝並沒有懷疑楊洵的說法,只是認為楊洵的想法過於天真。
於是,德慶皇帝搖頭失笑,道:“想要讓趙俊臣在乎朝廷法紀?朕一時間也是想不清楚,楊大儒你的這般想法,究竟是高看了趙俊臣、還是看輕了趙俊臣……”
說到這裡,德慶皇帝也就再次轉移了話題,並沒有詢問楊洵對於趙俊臣的看法。
在德慶皇帝看來,結論很明顯——在趙俊臣的觀念之中,必然是沒有朝廷法紀的位置。
*
接下來,德慶皇帝又與楊洵談了一些閒話,還賜給了楊洵幾件宮中珍品,然後就讓楊洵離開了。
等到楊洵離開御書房之後,德慶皇帝終於把目光轉向了七皇子朱和堅。
見到朱和堅此時已經恢復了冷靜與耐心,並沒有因為長時間的等待而焦急,德慶皇帝滿意點頭。
然後,德慶皇帝從手邊挑出了幾份奏疏,讓大太監張德轉交給朱和堅檢視,並且緩緩說道:“這幾份奏疏,都是最近湖廣那邊傳來的訊息……太子他在湖廣境內鬧出了好大一場動靜,就連襄陽王世子都被他給抓了!
說實話,朕並不喜歡太子的這般做法,太莽撞、太胡來了,可謂是後患無窮!但也是成效不菲,讓他掌握了大量的藩宗罪證……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他與藩宗的這場衝突,也算是贏下來了!
這樣一來,朕與百官就算再不喜歡他的莽撞與獨斷,也無法藉口藩宗的事情廢黜於他,許多人或許還會認為他敢作為、有擔當!與此同時,你在朝野各方的心中形象,則是變成了沒擔當、無作為……以你來看,這般情況下,百官們的態度將會如何?”
朱和堅心中已是有了答案,他稍稍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實話實說,道:“這般情況下,百官們必然會更加傾向於兒臣、也會愈發疏遠於太子三哥!
畢竟,百官們都不喜歡聖心獨斷的皇帝,他們只希望皇帝放手放權,讓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做事。”
德慶皇帝再次點頭表示讚許,緩緩道:“正是這個道理,這就是人心!……你能看明白這一點,但太子他總是看不清這一點,完全不懂得進退與取捨,所以朕才會下定決心、行廢立之事。”
頓了頓後,德慶皇帝又說道:“不過,正所謂過猶不及,你的形象若是過於軟弱,也同樣不好,只會讓臣子們忘記尊卑、得意忘形,皆是以直諫犯上為榮!
朕作為你的父親,自然是明白你胸中自有溝壑,也一向是極有主見,但若是世人皆是認定你就是一個性格軟弱之輩,讓百官們一個個皆是魏徵附體,那你從今往後也就很難態度強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