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法家觀念的核心,乃是統治者利用朝廷法令來加強自身集權,司法大權必須要集中於統治者的手中;而後世法學觀念的核心,卻是要求統治者剝離手裡的司法大權,然後再利用司法手段來限制統治者的權力……可謂是天差地遠!而這個時代的讀書人,竟是連這一點都看不明白,當真是可笑至極!”

想到這裡,趙俊臣則是不由陷入深思,繼續想道:“但這樣一來,我若是想要把楊洵收為己用,剛才與幾位幕僚所制定的那些手段,無論是拜師送禮,還是投其所好,只怕是就不管用了,說不定還會適得其反、讓楊洵心生輕視。

看楊洵此人的生平與觀念,應該是一位專注學問的理想主義學者,想要贏得這樣一位人物的認可與支援,最佳手段就是……與他進行一場學術探討,趁機向他展現自己的學問與觀念!

而且在學術探討之際,還不能完全迎合於他,必須是整體觀念大致相同,但細微之處卻有迥異,讓他在這場探討之後也覺得受益匪淺……然後才能得到他真正的尊重與認可!”

想到這裡,趙俊臣眼中閃過了一絲笑意,隱隱間還有些許興奮。

實際上,趙俊臣在前世的時候,自然是更為認同法學觀念,認為應該用法律手段把權力關在籠子裡,對於法家觀念也並不認可。

但這一世,或許是因為趙俊臣本人已是躋身於統治階層的緣故,隨著見聞與經驗的愈發增漲,他對於‘法家’與‘法學’這兩種理念,反而是不偏不倚了。

然而,趙俊臣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轉變,究竟是對是錯,又究竟是不是屁股決定了腦袋。

所以,趙俊臣很期待他與楊洵的這場見面。

*

在這個時代,像是趙俊臣與楊洵這種有身份的人,正式見面之際也需要一系列流程。

首先是楊洵派人送來名帖,表達想要見面之意;然後則是趙俊臣向楊洵回覆自己的名帖,表示同意見面,隨後才是約定時間、探明來意、正式見面。

因為楊洵想要與趙俊臣儘快見面,所以流程也就簡化了許多,第二天的下午申時,楊洵已是領著兩名弟子來到了趙俊臣的府中,而趙俊臣自然是親自出門隆重相迎。

接下來,趙俊臣就把楊洵迎入趙府正堂,雙方分賓主落座。

相互客套與打量之後,趙俊臣並沒有繞圈子,甚至沒有打探楊洵的拜訪原因,而是直接讓人拿來了楊洵的那幾篇著作,緩緩開口道:“楊大儒,自從收到您的名帖之後,晚輩一直是感到榮幸之至,昨天晚上也是連夜拜讀了您的著作,只覺得受益匪淺,甚至還有醍醐灌頂之感……”

聽到趙俊臣的這般說法,陪在趙俊臣身邊的幾位幕僚皆是面現期待,還以為趙俊臣接下來就要趁機拜師了。

誰曾想,趙俊臣說到這裡,卻是話鋒一轉,又道:“但對於楊大儒的部分觀點,晚輩心中卻有一些疑問之處,希望能與楊大儒探討一番。”

楊洵微微一愣,沒想到趙俊臣見到自己之後,竟是完全沒有打探來意,反而是擺出一副要探討學問的架勢,自然是大感意外。

但隨後,楊洵似乎想到了什麼,卻是追問道:“哦?只是疑問?還是質疑?”

趙俊臣想了一瞬,也修改了自己的說法,道:“既有疑問,也有質疑!”

隨著趙俊臣的話聲落下,幾位幕僚皆是面色大變。

但楊洵並不感到意外,只是點頭道:“既如此,趙閣臣請講就是。”

事實上,自從楊洵近年來轉變了某些觀念之後,許多讀書人見到他之後都會與他爭辯一番,但全都是斥責楊洵違背了儒家綱常之類的老掉牙說詞。

楊洵還以為趙俊臣也是相同情況,卻也是見怪不怪,只是心中隱約有些失望。

而隨後,趙俊臣的諸般見解,卻是遠遠超乎了楊洵的意料!

……

第一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