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章.狗咬狗(完)(第2/3頁)
章節報錯
至於朱和堅,他一直認為利益立場、性格習慣、思維方式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所以只要摸透了一個人的利益立場、性格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就可以大機率準確預估出此人的後續行為。
然而,利益立場與性格習慣很容易收集情報做出判斷,但思維方式卻不容易得出結論。
所以,朱和堅在識人之際,總是很喜歡與此人討論問題,還會態度謙遜的讓此人為自己出謀劃策,然後就可以趁機觀察出這個人的思維方式。
事實上,朱和堅每當是面對德慶皇帝、朱和堉等人的時候,總是能做到遊刃有餘,就是因為他多年以來早就摸清了德慶皇帝與朱和堉等人的利益立場、性格習慣、以及思維方式,也就可以精準預測出他們的下一步行為,進而是提前做出應對;
而朱和堅總是對趙俊臣忌憚極深,就是因為朱和堅一直都無法摸清趙俊臣的思維方式,對於趙俊臣的利益立場也有些霧裡看花,所以趙俊臣的行為總是會超乎朱和堅的意料之外。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是趙俊臣一般難以估測,朱和堅的這種識人手段絕大多數時候依然是百試不爽,所以他如今依然是使用這般手段試探李純臣。
此時,聽到李純臣的婉拒之後,朱和堅輕輕搖頭道:“你我二人如今只是閒談,我早就說過了,只是為了打發時間罷了,純臣你不必有任何顧忌,有何想法直說就是,說錯了我也不會怪你,但你若是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我與太子三哥今後都會念你的情。”
看似隨意之間,朱和堅已經丟擲了誘餌,相信李純臣一定會上鉤,絕不會藏拙。
果然,聽到朱和堅的這一番話,李純臣哪怕是提前有了警覺,但也忍不住心中一動。
朱和堉乃是現任儲君,朱和堅則大機率會是未來太子,若是能賣給他們一份人情,這種事情任誰都會心動!
就算朱和堅如今只是惺惺作態,並非是真心想要為太子朱和堉排憂解難,但只要李純臣表現得好、提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見解,那也同樣可以展現才華、讓朱和堅另眼相待,今後自然是好處無數。
想到這裡,李純臣稍稍猶豫了一下,很快就決定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七皇子殿下,依下官的看法,太子殿下的目前處境確實是極為惡劣,若是想要破局翻盤,那就必須要另闢蹊徑、破釜沉舟!”
“哦?何以是另闢蹊徑、破釜沉舟?”
李純臣輕聲答道:“一個字——‘利’!太子殿下如今的諸般做法,在道義上不容易站住腳,必然會受到百官與儒家的群起攻之,陛下也對他深為失望、廢黜之心愈發明顯!
然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所謂儒家道義,許多時候只是虛的,只要能夠拿出足以讓人心動的好處,今天還在對太子殿下群起而攻之的百官與儒家,當即就會轉變立場為太子殿下搖旗吶喊,對於太子殿下的過往錯誤也會想方設法的解釋其必要性;
陛下的心思也總能改變,只要能拿出足夠的利益、讓陛下大喜過望,陛下也很快就會忘記他從前對太子殿下的失望,重新對太子殿下生出寄望。
到了那個時候,太子殿下上有陛下庇護,下有百官與儒家擁簇,他的困境自然是迎刃而解。”
李純臣的這番說法,有沒有讓朱和堅另眼相看還不清楚,但若是趙俊臣此時在場,卻一定會極為驚訝,因為李純臣的這種思路已經很接近於趙俊臣的下一步計劃了。
當然,李純臣畢竟不是趙俊臣,他們的思路雖然相近,但關鍵之處則是截然不同——或者說,李純臣的某些想法,是趙俊臣絕對不可能想到的。
另一邊,朱和堅先是若有所思,然後則是追問道:“但想要拿出同時讓父皇與百官皆是滿意的利益好處,卻又要去哪裡找?只怕是不容易啊。”
“確實不容易,但並不難找,只是必須要行險一搏、盡力爭取,所以才是破釜沉舟!”李純臣說到這裡,也進一步壓低了音量,道:“比如說,趙閣臣所控制的‘聯合船行’!
下官的父親就是一名徽商,所以很清楚‘聯合船行’的每年利潤究竟有多麼驚人,朝廷只是分潤到極少一部分利益,就已是顯著改善了錢糧狀況……這般龐大的好處,只是由趙閣臣一人掌控,殿下您說誰不眼紅?朝廷百官會眼紅、各地鄉紳會眼紅,陛下只怕也會認為自己所分到的紅利太少!
所以,七皇子殿下若是想要搭救太子殿下,就一定要趕在太子殿下返回京城之前,設法尋出趙閣臣與‘聯合船行’之間的貓膩,尤其是趙閣臣利用‘聯合船行’中飽私囊的罪證,然後把這些罪證送給太子殿下,等太子殿下返回京城之後,第一時間就拿出這些罪證,並且向朝廷進諫,讓朝廷把‘聯合船行’從趙閣臣手裡收回去,利益由陛下、百官、以及地方鄉紳共同瓜分……
對於這件事情,各方勢力皆會樂見其成,到了那個時候,所有人都因為太子殿下分到了好處,又有誰還會指責太子殿下的不是?如今之困境,自然是迎刃而解!”
聽完了李純臣的講訴,朱和堅不由是心中一震!
一時間,朱和堅又驚又喜,驚是因為依照這般做法,若是一切順利的話,太子朱和堉還真有可能翻盤;喜則是因為他受到李純臣的提醒之後,心中又多了一項對付趙俊臣的手段!
趙俊臣也萬萬沒想到,他原本是想讓李純臣與朱和堅二人狗咬狗,但如今卻在陰差陽錯之下,讓他自己今後也有了被咬得可能。
朱和堅再次認真觀察了李純臣一眼,突然問道:“你可知道,太子三哥與趙俊臣已經結成盟友?這般做法,豈不是背盟棄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