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東大街的攤位很搶手,老朽能在這裡擺攤,也是走了門路的,每個月僅是租金、稅銀、還有維持門路的花費,就耗去了每日盈餘的七成以上,又還能剩下幾個錢?

更何況,百姓以食為天,這糧價一高,所有物價也就跟著高漲,老朽磨豆漿、做豆包的成本也就更高,但百姓手裡沒有閒錢,老朽也不敢把售價增高太多,生怕會嚇跑新老顧客,這樣一來利潤也就低了許多……

唉,能過一日就算是一日吧,人要知足啊,老朽相較而言還算是不錯,至少還能勉強填飽肚子……如今不過是開春不久,按理說百姓們手裡還有存糧的,但聽說河南、山東那邊有些地方已經有人準備逃荒了!”

這擺攤老漢久住京城,每天皆是迎來送往,稱得上是見多識廣,如今也表現出了頗為不俗的見解與口才,把民間百姓的困境講得明明白白,讓德慶皇帝很快就沉下臉,只覺得面上無光,轉頭狠狠瞪了趙俊臣一眼,就好似這一切都是趙俊臣的錯。

趙俊臣負責監管戶部、總理天下錢糧,這個時候自然是難逃責任,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天知道趙俊臣這段時間以來耗費了多少心血,但也確實是沒有更多辦法了。

另一邊,趙俊臣假意沒有注意到德慶皇帝的瞪視,只是嘆息道:“從前時候,京城百姓較為富裕,就與江浙湖廣等地的百姓一樣,皆是每日三餐……相較而言,每天兩餐乃是陝甘那邊較為貧瘠的地方才會有的習俗!若是如今就連京城百姓都已是減為每天兩餐了,其餘地方只怕是更為不堪。”

擺攤老漢也跟著嘆息,道:“還是糧價太高,而且不知道還要漲到什麼時候,京城百姓確實要比其餘地方好活一些,老朽若是咬一咬牙,這每天三餐倒也還能勉強維持,但誰也不知道糧價何時漲到頭啊,手裡就那麼一點閒錢,如何敢亂花?自然是能省則省、有備無患……唉,前些日子陛下壽辰、萬國來朝,京城裡也熱鬧了好一段時間,官府說如今有聖君在位、乃是盛世,但這盛世若是能與咱們尋常老百姓有關係就好了!”

趙俊臣也沒想到,這老漢竟是這般大膽,突然扯上了朝廷與皇帝,不由是心中一驚。

另一邊,德慶皇帝則是再也按耐不住,冷哼一聲就起身轉頭離開了。

趙俊臣丟下一錢銀子,也不等擺攤老漢找錢,就匆匆跟在了德慶皇帝身後。

離開攤子稍遠之後,德慶皇帝走到人群稀疏的地方,突然轉身向趙俊臣罵道:“趙俊臣!你幹什麼吃的!你領朕來這裡打探民生與糧價,朕原本還以為你是想要炫耀政績,必然是糧價穩定、百姓安生,沒想到竟是聽到了無數怨氣!……民間的糧價當真已是高漲到百姓無法承受了?”

見德慶皇帝終於是問了正事,趙俊臣也就忽略掉了前面的訓斥,垂頭道:“您訓斥的是,臣無能!但臣也確實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陛下,民間糧價高漲,緣於朝廷存糧不足,朝廷存糧不足則是緣於湖廣、江浙等地不願意種糧食了,而北方各省則是近年來天災頻頻、屢次欠收,所以臣去年才會冒著天下之大不韙推動農務改革之事……只可惜,因為阻力太大,臣的各項提議只有一半獲准,另一半在執行之際也受到了各衙門的陽奉陰違,這些事情臣也是屢次上奏疏向您說過……”

德慶皇帝再次冷哼一聲,質問道:“你是怨朕沒有給你撐腰嗎?這一切都要怪朕嘍?”

趙俊臣的腦袋垂著更低,道:“臣不敢!”

“你不敢?你有什麼不敢的?”

訓斥之間,德慶皇帝的聲音不受控制的更大了一些,引來了周圍路人的紛紛注目。

發現了這般情況之後,德慶皇帝勉強壓制了怒氣,又問道:“朕記得……國庫各倉還有不少數量的存糧?”

趙俊臣嚇了一跳,連忙道:“陛下,目前還不到萬不得已,可不是開倉放糧的時候,若是現在放糧平息糧價,等到真正糧荒之際朝廷就無糧可用了!到時候一旦是有了流民之亂,可又如何是好?”

聽到“流民之亂”這四個字,德慶皇帝頓時也是嚇了一跳。

對於封建統治者而言,流民之亂不啻於王朝滅亡之跡象,任何一個朝代,無論它從前是多麼的輝煌強大,一旦是經歷了大規模的流民之亂,都必將是由盛轉衰。

德慶皇帝沉聲問道:“那你可有什麼辦法平息民間糧價的屢屢高漲?”

趙俊臣也是早有準備,答道:“臣倒也有些辦法……但這個辦法必須要陛下配合才行。”

德慶皇帝深深看了趙俊臣一眼,已是明白了趙俊臣今天領他來東大街的真實意圖,問道:“究竟是哪些辦法?你具體說一說。”

趙俊臣輕聲說道:“首先,是希望陛下您能繼續支援臣的農務改革之推行,今後一旦是再有中樞或地方衙門陽奉陰違,還望陛下您一定要重懲不貸、以儆效尤,可不能再像從前一般輕易放過了!目前開春不久,若是能有陛下的鼎力支援,趕在今年秋收之前,農務改革計劃依然還有部分成功的可能。”

德慶皇帝若有所思,但並沒有立刻回應趙俊臣,而是追問道:“還有呢?”

趙俊臣答道:“還有就是……從那些大戶手中強行收糧!民間百姓確實是存糧不多,國庫各倉的存糧也是不多,但民間各地的大戶手裡還是有些餘糧的,但他們眼見到民間供糧不足,卻紛紛是把糧食藏了起來不願售賣,就等著糧價進一步高漲賺取暴利,但這般行為也就進一步推升了糧價的高漲,可謂是惡性迴圈。”

德慶皇帝這一次則是直接反駁道:“強徵民間大戶?你是想要逼他們造反嗎?這可不成!”

有史以來,所謂“流民之亂”固然是一個朝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真正終結一個王朝的敵人,卻從來都不是流民,而是門閥豪族的造反——至少在李自成滅明之前是這樣的——但這個世界的李自成並未成功,剛冒頭就被這個世界的崇禎皇帝給掐滅了,所以德慶皇帝遍觀史書總結規律之後,雖然會把流民之亂視為大患,但他更不敢太過於逼迫民間的門閥豪族。

從這方面而言,在趙俊臣所熟悉的歷史時空之中,李自成滅明的事蹟可謂是意義重大,因為這件事情讓統治者們終於意識到了官逼民反的可怕後果,也終於意識到了百姓造反的後果嚴重性絲毫不遜於門閥豪族的造反,所以隨後的清朝統治期間——這個朝廷雖是異族統治,不為後世許多人所喜——但必須要承認它前期對待尋常百姓的態度要稍好一些,對待門閥豪族的態度則是更為嚴苛一些,較之明朝存在著許多區別。

趙俊臣自然是明白德慶皇帝的想法,事實上他本人也不敢普遍得罪民間的門閥豪族,但他如今敢提出這般建議,也是早有準備,進一步解釋道:“準確的說,並不是強徵大戶,而是與民間大戶做一場交易!交易的內容,則是糧食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