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慶皇帝已是沉默良久,見到朱和堅行禮問安之後,終於是緩緩開口,問道:“老七,今天早朝上所發生的事情,你可是已經知道了?”

朱和堅嘆息一聲,點頭道:“兒臣領旨趕來宮中的路上,就已經從傳旨天使那裡詢問了相關訊息,也大致明白了目前情況。”

德慶皇帝深深打量了朱和堅一眼,再次問道:“周首輔提議由你接替太子、負責調查各地宗室的諸般罪責,你對此有何想法?”

朱和堅顯然是心中早有對策,沒有任何猶豫的直接說道:“只要能為父皇分憂,兒臣願意做任何事情,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若是父皇您認為兒臣負責此事是一件為君分憂的好事,兒臣自然是責無旁貸;但若是父皇您認為兒臣接手此事有違祖訓,兒臣自然是要主動避嫌、不敢逾越!”

聽到朱和堅的這一番話,百官皆是心中暗贊,認為朱和堅的話術很是高超。

透過這一番話,朱和堅不僅是讓自己避開了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還順便展現了自己的忠孝之心。

與此同時,朱和堅也把決定權交給了德慶皇帝,他認定了自己乃是德慶皇帝寄以厚望的未來儲君,所以德慶皇帝絕不會讓他身陷到爛臭泥潭之中!

果然,聽到朱和堅的這般表態,德慶皇帝表情欣慰的輕輕點頭,顯然是很滿意朱和堅的回答。

“你倒是明白忠孝二字,也懂得體諒朕的難處,從來都不讓朕為難!若是百官們都像你這般,何愁江山不穩?若是一個朝廷重臣完全不在乎皇恩天威,只懂得處處算計、與朕作對,又留他有何用?”說話間,德慶皇帝瞥了周尚景一眼,顯然是意有所指。

頓了頓後,德慶皇帝的目光再次轉向朱和堅,繼續稱讚道:“也難怪今天早朝上,百官們皆是對你交口稱讚,他們的態度立場各有不同,彼此之間也是爭論不休,但所有人都認為你品行高潔、立場公正、足以服眾,各種讚譽之言不絕於耳……呵呵,太子他從前朝野聲譽最高的時候,只怕也及不上你!”

德慶皇帝的這一番話表面上似乎只是為了敲打周尚景,但朱和堅聽到耳中之後卻是不由的心中一緊,立刻答道:“《道德經》有云,‘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又有云‘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這些都是先聖老子的警世名言,正所謂‘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兒臣也是深以為然!故而兒臣一向是獨善其身、與人無爭,自然也就無人為敵了。”

朱和堅確實是學問極佳,立刻搬出了《道德經》的字句,以暗示自己從來都沒有任何野心。

這一番話的言下之意,就是說百官們之所以是異口同聲的稱頌他,只是因為他與所有人都沒有利益衝突罷了,這也就是所謂的“不爭而善勝”;與此同時,因為朱和堅已經是準太子了,自然會有大量政治投機者主動擁護,這也就是所謂的“不召而自來”、“利而不害”。

簡而言之,朱和堅就是暗示自己從來都沒有刻意的邀名養望,也從來都沒有瞞著德慶皇帝結黨營私。

這一番話依然很漂亮,德慶皇帝再次滿意點頭。

德慶皇帝特意傳喚朱和堅問話,原本就只是為了試探朱和堅究竟有沒有隱藏野心,並不是真想要讓朱和堅接手宗室的爛攤子,朱和堅如今的幾次回答讓德慶皇帝很是滿意,此前的猜忌之心也就消散了許多,就打算中止這個話題,尋個理由否決掉周尚景的建議。

然而,還不等德慶皇帝表明態度,今天早朝上異常活躍的周尚景卻是再次站了出來,再次把話題轉了回去,沉聲道:“陛下,七皇子殿下的忠孝之心、勇於擔當、聰慧睿智,皆是百官楷模,讓老臣深感敬佩!

但目前的情況已經很明顯了,百官與廠衛皆是不適合出面,七皇子殿下已是唯一人選,而且他本人也毫無拒絕之意,迫切想要為陛下分憂,可謂是一拍即合。

老臣還望陛下能夠當機立斷、雷厲風行,任命七皇子成為朝廷欽差、專查各地宗室之罪行!陛下明鑑,宗室犯案的事情必須要儘快解決,否則只會影響愈發惡劣,絕不能再有拖延了!”

聽到周尚景的再次發言,德慶皇帝與朱和堅皆是面色再變。

與此同時,趙俊臣站在周尚景的身後,則是險些笑出聲來。

朱和堅確實是話術高超,順利糊弄了德慶皇帝,但他想要在周尚景的面前玩弄話術,就顯然是關公門前耍大刀了——趙俊臣就從來都不敢使用話術手段對付周尚景——這個老傢伙不僅是當代文壇大家、黨爭經驗豐富,而且他的思維敏捷也根本不像是一個就快要耄耋之年的老人。

此時,朱和堅就吃了苦頭,他的諸般表態明明只是明哲保身的取巧之言,卻立刻被周尚景曲解了原意,變成了“毫無拒絕之意”、“迫切想要為陛下分憂”,頓時就讓朱和堅再次坐蠟了。

這樣一來,即使是以朱和堅的急智敏銳,一時間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出最佳反應。

另一邊,德慶皇帝原本已是逐漸平息的心中怒火,也是再次高漲了起來,只覺得周尚景已經瘋了,竟是處處與自己作對,難道周尚景就真不怕自己掀翻桌子之後不得善終?

只是,周尚景的表態依然是滴水不漏,德慶皇帝一時間也尋不到發火的理由,只好是強忍怒火、另尋對策!

*

目前的情況很明顯,滿朝百官如今沒有任何人敢於接手宗室的爛攤子,生怕自己會惹上一身腥臊,皆是避之不及!

這般情況下,朱和堅似乎已經成了唯一的合適人選,德慶皇帝就算是想要反對周尚景的提議,也必須要另尋一個替代方案才行。

於是,德慶皇帝狠狠瞪了周尚景一眼之後,就把目光就轉向了廟堂裡的幾位重臣,想要逼迫某位重臣站出來、接手宗室的事情,代替朱和堅抗下這個吃力不討好的這個黑鍋。

有資格擔當這般重任的大臣,除了周尚景剛才所提到的禮部與三法司的長官之外,其實還有幾位內閣輔臣。

下意識的,德慶皇帝的目光首先停在了趙俊臣的身上——讓趙俊臣背黑鍋已經成了德慶皇帝的心中本能。

但很快的,德慶皇帝就輕輕搖頭,認為趙俊臣不是合適的人選,因為趙俊臣曾經與太子朱和堉結盟,由他負責調查各地宗室,只怕是各地宗室還會不服反彈,而且朝廷錢糧還需要趙俊臣出面維持運轉,脫不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