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慶皇帝依然是直接點頭答應道:“這倒是一個不錯的主意,有了這些船艦與水手,不僅是可以減少許多初期投入,出海尋仙的進度也可以加快許多,朕準了。”

趙俊臣又說道:“最後,就像是陛下所說,臣就算是負責出海尋仙之事,也只能留在京城中樞主持大局,不可能是事無鉅細、處處皆管,最好是遣派一位可以信任、也有足夠能力的官員,長期留於東南臨海港口,負責出海尋仙的具體事宜……臣以為,大學士霍正源就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關於這件事情,趙俊臣早就與霍正源溝透過了,霍正源的能力與心智也足以擔當這般重任,眼下正好有理由把霍正源安排過去,德慶皇帝也不會心生懷疑。

德慶皇帝沉吟片刻之後,問道:“霍正源的心思縝密,也與你關係緊密,倒是一個合適人選……但若是出海尋仙之事不宜宣揚的話,你認為要用何般理由把他安排過去比較合適?”

趙俊臣心中早有腹案,但還是表現出一副認真思索的模樣,片刻後答道:“朝廷目前已經開始逐步從南京六部收權了,閩浙各地也漸漸出現一些亂象,就給霍正源安排一個鎮撫欽差的名義,表面上是讓他穩定地方,實際上則是讓他負責造艦出海之事,到時候只需要隨意尋個地方不穩的理由,就能讓霍正源一直留在東南,每年回京述職一次就可以,也不會引人懷疑。”

德慶皇帝再次思索片刻後,點頭道:“倒也算是周詳,就按你的想法來辦吧。”

見德慶皇帝再次答應了自己的提議,並沒有推斷到自己的真實計劃,趙俊臣的表情依然平靜,但他的心情卻是忍不住有些激動。

這段時間以來,德慶皇帝一直都盯著趙俊臣在陝甘三邊的勢力擴張,也一直都在竭盡所能的打壓趙俊臣在陝甘三邊的影響力,卻不知道趙俊臣在明朝東南疆域的佈置更多!

目前的朝廷東南方向,南直隸巡撫是趙俊臣的盟友、前閣老黃有容,臺灣鄭家不出意外的話也很快就會與趙俊臣達成結盟,徽浙商人一向是以趙俊臣馬首是瞻,廣東總兵則是趙俊臣的軍中心腹張成勳,又有“聯合船行”暗中滲透長江與京杭運河沿岸的地方官府……可以說,趙俊臣在明朝東南疆域的勢力早已是逐漸成型了,但這些勢力一直都無法統合起來,相互間缺乏配合與照應,自然也就不成氣候了。

但若是讓霍正源擁有了朝廷欽差的身份、代表朝廷中樞長期巡視東南各地,不僅是可以負責造艦、出海、走私等等事宜,還可以把趙俊臣佈置於東南疆域的各方勢力逐漸統合起來,只需要幾年時間,趙俊臣在東南各地的影響力就可以追上陝甘三邊了!

平息了內心的激動情緒之後,趙俊臣表面上依舊是還有些不情不願,說道:“既然如此,臣不敢辜負陛下聖望,定然是竭盡所能、儘快為陛下安排艦隊出海尋仙,但這件事情終究是希望渺茫,臣不敢保證什麼,若是數年之後一無所獲,還望陛下勿要怪罪、另擇賢能。”

見到趙俊臣終於是不再提出要求,德慶皇帝也暗暗鬆了一口氣,點頭道:“朕並不是不明事理的昏君,自然不會強求……不過,仙人既然是賜下了祥瑞仙果,只要是我等君臣心誠意真,持之以恆的搜尋仙道,定然會有所收穫才是。”

聽到德慶皇帝的這般說法,趙俊臣暗暗無奈搖頭,明白德慶皇帝已經在尋仙長生的事情上鑽牛角尖了,自己今後安排艦隊出海之後,只怕是還要時不時的尋些海外珍奇之物糊弄德慶皇帝才行。

*

離開了御書房之後,趙俊臣思索了片刻,並沒有前往文淵閣與眾位閣老一同處理朝務,而是離開了紫禁城、打算直接返回趙府。

順便,趙俊臣還派人去聯絡了大學士霍正源與戶部尚書李成儒二人,邀請他們前往趙府密議,今天發生在御書房的事情與他們或多或少都有關係,必須與他們事先溝通一下。

尤其是戶部尚書李成儒,他表面上依然是忠心於太子朱和堉,這段時間以來願意配合趙俊臣行事也全是因為朱和堉的緣故,如今趙俊臣因為德慶皇帝的逼迫,很快就要在朝會上領頭彈劾朱和堉欺壓宗室的罪行,朱和堉也即將會因為趙俊臣的彈劾而被廢黜……

這種情況下,趙俊臣就必須要與李成儒攤牌了,讓李成儒儘快做出選擇——他今後究竟是要追隨朱和堉一條道走到黑、還是名正言順的徹底投靠趙俊臣。

在返回趙府的路上,趙俊臣一直在暗暗思索著自己見到李成儒之後應該採用怎樣的談話策略,畢竟李成儒如今乃是戶部明面上的最高長官,趙俊臣想要繼續控制戶部的話無論如何也繞不開他,所以也不想因為自己接下來要彈劾朱和堉的事情而與李成儒徹底翻臉,若是能夠趁機讓李成儒徹底的改換門庭,自然是最好不過。

就這樣,暗暗思索之間,時間流逝極快,等趙俊臣回過神來,卻發現自己的坐轎已經抵達趙府的正門之前了。

“少爺!我回來了!”

當趙俊臣步下坐轎之後,就聽到了一道極為熟悉的聲音。

驚訝之間,趙俊臣抬頭一看,馬上就見到許慶彥的模樣。

許慶彥這次往返臺灣與京城之間,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卻要比趙俊臣預想中少得多,再看許慶彥曬得黝黑的面板,就知道許慶彥一定是走了海路。

與此同時,只看許慶彥此時得意洋洋、急於邀功的表情,趙俊臣就知道許慶彥這次的臺灣之行很有收穫。

於是,趙俊臣也是欣慰笑著點頭道:“回來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