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臣輕輕點頭道:“我猜你也會忍不住下手……說吧,你總計瞞下了多少金銀?”

洪高功陪笑著說道:“也不能怪卑職貪心,實在是這個汪家的油水太足了,僅是這一家就查抄到了近兩百萬兩銀子,簡直就是富可敵國啊!汪家的那些朋黨也全都是富甲一方之輩,他們如今皆是通敵賣國的罪人,他們的家產也全都是贓銀,家產越多也就罪行越重,卑職查抄了他們家產之後,稍稍是隱瞞一些數目,也是為了減輕他們的身上罪責。”

聽到洪高功毫無誠意的辯解,趙俊臣依然是不置可否,只是端起茶盞輕輕飲著。

見到趙俊臣這般模樣,洪高功也不敢繼續東拉西扯,馬上就直奔主題,說道:“其實,卑職查抄了汪家及其朋黨的家產之後,總計查抄到了白銀三百三十五萬兩,黃金十一萬七千兩……因為汪家及其朋黨的店鋪與府宅大都擁有官府備註的緣故,卑職倒是不好下手,幸好是這些家族為了偷稅逃賦,向官府瞞報了田產兩千五百傾,而這些田產也全部都被卑職拿了下來,只是這些田產原本分屬於不同家族,分佈於陝甘各地,零零碎碎的,只怕是不好處理。”

聽到洪高功的稟報之後,趙俊臣搖頭嘆道:“你倒是有魄力,竟是一口氣瞞報了兩百萬兩銀子、五萬兩黃金,更還有兩千五百傾田產!”

洪高功卻是一副邀功模樣,又說道:“還不止呢!其實汪家在陝甘三邊手眼通天,他們的朝野朋黨並不僅僅只有三十七家,像是寧夏巨賈何家、固原副總兵胡成、榆林知府徐睿等人,也皆是與汪家關係密切,只不過他們涉案不深,並沒有參與汪家的通敵賣國之事,並且這幾人皆是機靈懂事之輩,見到汪家被卑職查抄之後,就很快暗中與卑職暗中聯絡,每家都向卑職繳納了五萬兩‘贖罪銀子’,並且還為卑職提供了許多訊息,所以卑職也就放過了他們,這些‘贖罪銀子’加起來又是三十萬兩銀子!”

洪高功越說越興奮,滔滔不絕的繼續說道:“除此之外,卑職這一次查抄了陝甘大族總計三十八家之後,得到了大量的田產、店鋪、府宅、以及珠寶古董,按照朝廷的規矩,這些東西皆是要變賣成金銀充入國庫,所以陝甘各地的豪族鄉紳們如今皆是蠢蠢欲動,想要用低廉價格拿下它們……這段日子以來,已經有不少人向卑職打過招呼,說是卑職到時候只要是稍稍為他們行些方便,他們就會再送給卑職十萬兩銀子!”

趙俊臣依然是一副不置可否的模樣,只是輕輕點頭問道:“也就是說,你總計拿到了二百四十萬兩銀子,另五萬兩黃金與兩千五百傾良田……你打算是如何處理這些金銀與田產?”

洪高功的笑容愈加諂媚討好,說道:“若是沒有欽差大人的安排,卑職等人也撈不到這般肥差,卑職也是知恩圖報的人,這裡面的大頭自然是要孝敬於欽差大人您了,但卑職與兄弟們畢竟是幸苦了這麼長時間,回京後又要拿出一筆銀子孝敬叔父,更還要上下打點關係,所以……”

說到這裡,洪高功面現肉痛之色,咬牙道:“所以,卑職這邊只留下一百萬兩銀子,剩下的金銀與田產就全部孝敬您了,欽差大人您看如何?”

說完,洪高功表情忐忑的看著趙俊臣。

一百萬兩銀子絕不是一個小數目,洪高功自然是擔心趙俊臣會心生不滿。

洪高功雖然有叔父洪錦作為靠山,但他也知道趙俊臣如今風頭正盛,洪錦的錦衣衛指揮使身份能夠嚇住旁人卻是嚇不住趙俊臣,趙俊臣平日裡待他友善一些也只是不希望自己輕易得罪洪錦罷了,但到了爭奪利益的時候,趙俊臣卻是絕不會再賣給洪錦任何面子。

趙俊臣皺眉思索片刻後,問道:“這一百萬兩銀子裡面,有多少是要孝敬洪錦的?回京後要如何打點關係?又要打算如何分成?”

洪高功眼見事情有戲,連忙是說道:“若沒有叔父他的安排,卑職與兄弟們也沒機會追隨欽差大人來到陝甘三邊,所以卑職與兄弟們合計了一下,要留下三十萬兩銀子等到回京之後孝敬於叔父……

與此同時,卑職與兄弟們拿到了這麼多好處,回京之後必然會遭到同袍們的眼紅嫉妒,錦衣衛大都是勳貴出身,平日裡誰也不服誰,若是任由他們因為心中嫉妒而鬧騰起來,怕也是一場麻煩,所以卑職準備再拿出五萬兩銀子收買人心……

還有,咱們跟著欽差大人初入陝西的時候,更是遇到了蒙古韃子的突襲,一口氣折損了三十餘位兄弟,卑職打算再拿出十五萬兩銀子安撫這些陣亡兄弟的家中遺屬……

到了最後,卑職與麾下七十餘位兄弟再依照官職大小分配剩下的五十萬兩銀子,平均下來也就是每人七千兩銀子……”

聽到洪高功的解釋之後,趙俊臣沉思了片刻,然後點頭道:“既然這樣的話,這件事就按照你的意思來辦吧……不過,你所查抄到的那些府宅、店鋪、以及珠寶古董,皆是可以低價賣給陝甘境內的那些鄉紳豪族,但那四千傾田產不要隨意賣掉,我留著今後還有用處。”

聽到趙俊臣的答覆後,洪高功頓時是興高采烈,連忙道:“多謝欽差大人,卑職一切聽從欽差大人您的吩咐!”

趙俊臣特意詢問洪高功要如何分配那一百萬兩銀子,倒不是心中捨不得這筆銀子,用這筆銀子餵飽這些錦衣衛乃是趙俊臣早在計劃之中的事情,趙俊臣只是擔心錦衣衛們會因為這筆銀子分配不均而生出事端罷了,如今見洪高功也算是考慮周全,自然也就不再糾纏此事。

實際上,趙俊臣如今已經並不是特別在意銀子了。

自明朝中期以後,隨著各地不斷髮現銀礦,商業活動的逐漸活躍,銀子的貶值趨勢也就愈加明顯,購買力已是愈加下降。

在天啟皇帝登基初期,明朝的每年國庫收入不過是三百餘萬兩銀子,但到了萬曆年間,國庫收入已經穩定到了七百萬兩銀子以上,又到了崇禎皇帝登基之後,國庫收入更是連續翻了兩番,最高峰時直接達到了兩千五百萬兩銀子的規模。

再到德慶皇帝年間,朝廷的國庫收入也就更加多了,僅是去年一年就足有五千七百餘萬兩白銀入庫。

(注:依照本書設定,因為明朝並未在崇禎時期滅亡的緣故,所以人口規模已經逼近到了清朝乾隆後期,所以也就借鑑了清朝中期的國庫收入數字)

然而,國庫收入看似是連連翻倍,但銀子的購買力卻是下跌更快,明朝財政依然是入不支出的時候更多,國庫如今更是多銀而缺糧,前段時間趙俊臣為了湊集陝甘三邊的賑災糧草拿著銀子到處買糧,最終卻是成果寥寥。

所以,趙俊臣如今並不是特別在意銀子,反倒是更加在意田地與糧食,這段時間一直是利用各種手段控制更多的田地。

如今,有了錦衣衛從汪家及其朋黨處所查抄到的田產,趙俊臣想要安置那些逃荒百姓也就更加多了一分把握。

*

卻說,從趙俊臣這裡分到了一百萬兩銀子之後,洪高功很快就興高采烈的離開了。

等到洪高功離開之後,趙俊臣眼見到天色已晚,就打算是趁機休息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他留在花馬池營的幕僚蘇西卿卻是匆匆求見。

蘇西卿為趙俊臣送來了兩份密信,一份來自於京城趙府,另一份則是來自於許慶彥。

……

恩,依然是二合一大章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