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麼一番話下來,眾位儒生就被張文華說服了,至少表面上不敢違背。

張文華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既然如此,諸位就依計劃辦事去吧!”

隨著張文華的話聲落下,眾位儒生紛紛起身向著張文華行禮告別,然後就離開了關中書院的大堂,前往長安城內各公告欄處為百姓讀誦官文了。

只是,離開大堂之後,眾位儒生卻是相互間議論紛紛,不斷的猜測張文華對趙俊臣態度轉變的真實原因——張文華所講的諸般大道理固然是無法辯駁,但並不能讓人真正信服。

事實上,張文華這次對趙俊臣的態度轉變,自然不是因為他想要給趙俊臣一個“知錯能改”、“浪子回頭”的機會,而只是想要還給趙俊臣一個人情罷了,更還有些押寶示好之意!

這段時間以來,趙俊臣率領明軍與蒙古聯軍連番大戰,可謂是驚天動地、世人矚目,但對於陝甘境內的讀書人而言,這段時間最重要的事情並非是這場戰事,而是一場讓士林文壇人人自危的“文禍”!

月餘之前,因為少傅郭湯的一本《鶴溏詩集》裡面發現了許多“反詩”,德慶皇帝大為震怒,最終不僅是郭湯本人丟官入獄,並且德慶皇帝還會嚴令廠衛監管天下讀書人、嚴查各類反詩案,以此來遏制讀書人非議朝廷之風。

這樣一來,整個士林文壇皆是受到了牽連。

而長安文壇乃是天下士林重地,自然也就是首當其衝了。

張文華乃是當世大儒,與清流關係緊密,當年得罪權臣被迫辭官還鄉之後有一段時間裡頗是有些憤世嫉俗,那段時間裡他的詩詞文章之中頗有許多爭議內容,所以很快就被東廠盯上了。

然而,就在東廠暗中收集證據的時候,“悅容坊”長安分店掌櫃趙元真及時向張文華通風報信,讓張文華迅速銷燬了自己全部有爭議的詩詞文章,最終東廠查無實證,也就躲過了一場大禍。

“悅容坊”乃是趙俊臣的產業,長安分店的掌櫃張元真曾是趙俊臣的府中管事,他這次向張文華通報訊息也全是源自於趙俊臣的示意,所以張文華自然是欠了趙俊臣一個天大人情。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受了趙俊臣的恩惠之後,張文華對趙俊臣的態度自然是截然不同了。

再加上趙俊臣全殲了蒙古聯軍之後,崛起之勢已是無法阻止,所以張文華才會有了今天這般為趙俊臣造勢揚名的舉動。

說到底,所有大道理都是虛的,一切都只是緣於個人利益罷了。

卻說,等到所有儒生皆是離開大堂之後,張文華閉目沉思了片刻,然後則是吁氣一聲,輕聲自語:“這樣一來,老夫也算是還給了趙俊臣的一份人情……更何況,趙俊臣經此一戰之後,必將是要聲勢大振,短時間內即使是德慶皇帝與周尚景也無法壓制於他了,老夫這一次為他造勢揚名,也算是一次押寶,事後會有好處也說不定……”

而就在張文華喃喃自語間,一名關中書院的教授匆匆返身回到大堂,向張文華稟報道:“張院長,我們按照您的吩咐,前往城內各處公告欄前為百姓們讀誦捷報公文的時候,卻發現魯齋書院的教授學生也正在做同樣的事情,似乎魯齋書院的院長呂老夫子的想法與您相同……也是對趙俊臣刮目相看,打算給趙俊臣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聽到這名教授的稟報,張文華不由一愣,先是表情有些疑惑,暗暗想道:“呂光道?他為何也要為趙俊臣造勢揚名?難道他也和我一樣因為這場文禍欠了趙俊臣的人情?不應該啊,此人的性子向來謹慎,這些年來更是少有文章詩詞問世,偶有作品也大都只是註解經義罷了,不可能會被廠衛抓住把柄……”

但很快,張文華就已是面現恍然,卻是想明白了關竅之處:“對了,聽說趙俊臣前些日子迎娶了崔勉的孫女崔倩雪為妻,這樣一來崔勉必然是要發動人脈為趙俊臣扭轉名聲,而呂光道與前閣老崔勉乃是同門、同窗、同科的交情,這個時候出力襄助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想到這裡,張文華已經下意識的面現微笑,再次輕聲喃喃道:“有了全殲蒙古聯軍十萬兵馬的赫赫戰功,又有崔勉的人脈暗中推動,若是趙俊臣再在這場文禍期間廣結善緣,那他在天下讀書人心目中的印象必然反轉,而天下讀書人對他的印象反轉之後,趙俊臣的民間聲望也必將改善……到了那個時候,趙俊臣的民望、兵心、權勢、功勳已是一應俱全,在朝廷的地位必將是穩如泰山……嘿,這次押寶看來是押對了!”

*

事實上,不僅是關中書院與魯齋書院的儒生們因為不同理由主動為趙俊臣搖旗吶喊、歌功頌德,因為趙俊臣全殲蒙古聯軍的捷報太過振奮人心,各地的許多書生不需要幕後推動,就已經是主動轉變了態度、積極為趙俊臣揚名造勢了。

而趙俊臣的這般顯赫戰功所造成的影響,也要遠遠高於張文華的預想。

這一天,捷報快馬進入了山西境內,與陝西相鄰的平陽府也很快就收到了訊息。

驛站信使奔入府城衙門稟報訊息之後,平陽知府張志反覆確認了捷報訊息不假,頓時是驚喜交加,當即就命人在府衙外燃放鞭炮、鳴響鐘鼓,又讓幕僚抄寫了多份捷報官文張貼於府城各處公告欄上。

就這樣,不過是半天時間,趙俊臣全殲蒙古聯軍的輝煌戰績在平陽城內已經是路人皆知了。

百姓們紛紛自發匯聚在公告欄前,一遍又一遍的反覆確認著捷報訊息,所有人都是面現喜色!

與陝甘三邊一樣,山西也是每年火篩入寇的重災區,尤其山西還是肩負著守衛直隸與京城的重要職責,所以要同時負責太原、山西兩大軍鎮的補給與後勤,所有百姓都是苦不堪言。

所以,得知了捷報訊息之後,山西百姓的歡喜之情絲毫不遜於陝甘三邊的百姓。

“劉老夫子,聽說官府出了官文,說是朝廷的欽差大人全殲了蒙古韃子的十萬大軍,這件事是真的不?俺們都是粗人不識字,求您給俺們讀一下官文行不?”

人頭湧動的公告欄前,幾名匆匆趕至的百姓向一位身穿儒袍的老者請求道。

儒袍老者名叫劉成旭,乃是一名屢試不中的老秀才,近些年已經熄了繼續考取功名的念頭,就在平陽城內辦了一所私塾,招一些小富之家的孩童讀書,他這次卻是主動來到佈告欄前為百姓們讀誦公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