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慶皇帝的一番詢問,並不是質疑太子朱和堉的提議,而是秉持著“真理越辯越明”的想法,想要透過太子朱和堉的回答,以提前破壞百官們的反對依據。

若是百官們能夠想到的反對依據皆是被太子朱和堉提前駁斥了,那麼百官們再想要反對太子朱和堉的提議,聲勢自然是要低迷許多。

當然,太子朱和堉今日的表現雖然讓德慶皇帝感到驚喜,但德慶皇帝對太子朱和堉依然不敢抱有太大的希望,也並不認為太子朱和堉能夠完美回答自己的詢問,並且堵住百官們的悠悠之口。

依照德慶皇帝的想法,自己提問太子朱和堉只是一個開始罷了,若是太子朱和堉的回答不夠完美、存在漏洞,那麼德慶皇帝自然會讓“帝黨”官員們進行補充。

然而,太子朱和堉的表現,卻再次給了德慶皇帝驚喜,讓德慶皇帝頓時間對他刮目相看了。

只見太子朱和堉聽到德慶皇帝的詢問之後,似乎是早有準備,並沒有太多的考慮,馬上回答道:“父皇,以‘廷推’之法決定內閣輔政人選,固然是我朝近百年以來的慣例,但僅只是近百年而已!在此之前,‘特簡’之法才是決定內閣輔政人選的唯一方式!所以,兒臣並不認為‘特簡’之法就是違背了朝廷慣例!事實上,就在先皇在位期間,也多次以‘特簡’之法決定內閣人選,既然先皇可以這麼做,父皇又為何不可以?”

頓了頓後,太子朱和堉繼續講道:“更何況,不論是‘廷推’之法,還是‘特簡’之法,都只是決定內閣輔政人選的途徑罷了,依兒臣看來,途徑並不重要,結果才是重要的!究竟選擇哪種方法決定內閣輔政人選,終究還是要看哪種途徑更加適合當時的形勢,而不是固執的遵循慣例!如今,以‘廷推’之法決定內閣輔政人選,造成了百官們相互攻訐、廟堂局勢無比混亂,若是持續下去,無疑是會影響大局,在這般情況之下,以‘特簡’之法決定內閣人選更為合適!”

聽到太子朱和堉的回答,德慶皇帝的眼中再次閃過了驚喜之色。

無疑,太子朱和堉的這番回答十分完美,讓人挑不出破綻。

這樣一來,德慶皇帝近段時間以來對太子朱和堉的不滿情緒也頓時間消散了許多,只覺得太子朱和堉經歷磨練之後,成長還是很顯著的,將來依然能夠成為一位合格的皇帝。

想法轉變之下,德慶皇帝眼中閃過了欣慰之色,對太子朱和堉的態度也溫和了許多,緩緩道:“然而,朕若是獨斷乾坤的決定了內閣輔政大臣的人選,只怕會有許多大臣會心中不滿啊……”

太子朱和堉冷笑道:“父皇過慮了,您是一代聖君,您的決定自然是正確的,至於某些大臣會心中不服,只怕也是私心作祟!更何況,即使以‘廷推’之法選出內閣輔政人選,依然會有許多大臣心中不服,所以兒臣並不認為這是反對‘特簡’的理由!”

就這樣,德慶皇帝與太子朱和堉一唱一和,不斷提升著‘特簡’之法的合理性,並且提前堵住了百官們的反對理由,若是再讓他們二人繼續“問答”下去,恐怕“廷推”改為“特簡”之事就要板上釘釘了。

偏偏,在這個時候,有資格打斷德慶皇帝與太子朱和堉對話的幾位權臣,一個個皆是沉默不語——趙俊臣依然是低調不言、周尚景依然是內斂莫測、程遠道本身就是太子朱和堉的鐵桿支持者、至於首輔沈常茂本質上更是色厲內荏之輩,他不敢獨力對抗周尚景,自然也不敢首先反對德慶皇帝,哪怕現在德慶皇帝還沒有明確表達自己的態度。

依照沈常茂的想法,周尚景在這個時候一定會首先出頭反對,到時候自己跟風表態也就是了,卻絕不想當這個出頭鳥。

只可惜,沈常茂雖然是不願意當出頭鳥,但偏偏德慶皇帝並不願意放過他。

只見德慶皇帝又詢問了太子朱和堉幾句之後,先是滿意點頭,但依然沒有明確表態,只是轉頭向著沈常茂問道:“沈首輔,你是百官領袖、內閣魁首,朕也想要知道你的想法,對於太子的提議,你怎麼看?”

聽到德慶皇帝的詢問之後,沈常茂的心中滿是無奈。

不過,沈常茂也清楚,自己身為百官領袖,這個時候必須要為百官們爭取利益,絕不能將內閣人選的決定權拱手讓給德慶皇帝,若是自己在這個時候沒有任何表現,那麼自己的首輔之位就要徹底不穩了。

於是,沈常茂硬著頭皮出列答道:“陛下,對於太子殿下的提議,老臣不敢認同!”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