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這段時間以來朝中最低調的人,絕不是周尚景、也並不是趙俊臣,而是太子朱和堉。

在德慶皇帝南巡期間,太子朱和堉捅了商稅的大亂子,等到德慶皇帝回京之後,又再次與德慶皇帝發生了觀點衝突,所以德慶皇帝這段時間以來一直不愛搭理朱和堉。

另一邊,朱和堉接受了趙山才的建議,為了減少百官們的敵意,這段時間以來一直是少有行動,每日早朝都幾乎沒有發言,只是偶爾會暗示“太子.黨”眾人支援德慶皇帝的立場,以此來緩和父子二人的矛盾。

但就在這個時候,太子朱和堉卻是突然出列發言了。

只見太子朱和堉出列之後,揚聲說道:“父皇,兒臣有話要講!”

然而,聽到太子朱和堉的發言之後,德慶皇帝離開皇極殿的腳步並沒有任何停頓。

在德慶皇帝看來,太子朱和堉一向是性格莽撞,說話辦事也很少會考慮後果,今日“太子.黨”面對混亂局勢的時候,不僅沒有阻止,反倒是添油加火唯恐天下不亂,這樣的大局眼光更是讓德慶皇帝心中不滿。

所以,對於太子朱和堉的發言,德慶皇帝壓根沒有聽完的意思,在德慶皇帝看來,太子朱和堉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好建議,這個時候不添亂就算是不錯了。

然而,太子朱和堉接下來的一番話,卻是讓德慶皇帝大吃一驚!對太子朱和堉的看法也瞬間扭轉了不少。

事實上,太子朱和堉的一番發言,不僅是頓時間止住了德慶皇帝的腳步,百官們也皆是心中震驚不已,就像是一顆巨石投入了平靜湖面,引起了軒然大波。

哪怕是深沉如周尚景、低調如趙俊臣,聽到太子朱和堉的發言之後,也紛紛是面色大變,只覺得廟堂局勢的發展首次超乎了他們二人的預料。

見德慶皇帝離開的腳步完全沒有停止的意思之後,太子朱和堉不等德慶皇帝詢問,就急聲說道:“父皇,近幾日的早朝局勢,可謂是混亂至極,百官們相互攻訐、寸步不讓,若是長此以往,朝廷今後只會陷入爭鬥泥濘之中,再也難以脫身,這樣一來,不僅朝廷的聲譽會受到損失,朝中大事與諸般政務也會耽擱,說是天下大亂也不為過!”

說到這裡,太子朱和堉的聲音稍稍一頓,然後用更加宏亮的聲音說道:“兒臣認為,今日早朝之上,百官相互爭吵之餘,某些大臣的說法也有些道理,近些日子以來的種種風波,大都是源自於內閣的空位,這個空缺讓百官們皆是眼紅,欲得之而後快,在廷推之際,自然會有無數爭鬥與混亂!若是想要結束這些爭鬥與混亂,最好的辦法就是儘早確定內閣的人選!然而,用廷推之法決定內閣人選,百官們各有想法,相互間誰也說服不了誰,不僅是浪費時間,而且還會激發矛盾與衝突,今日早朝的情況就是明證,所以兒臣認為,在現如今的情況下,內閣人選已是不適合再用廷推之法決定了,還望父皇乾坤獨斷,改廷推為特簡,繞過百官的想法各異,由父皇您親自任命!”

隨著太子朱和堉的話聲落下,德慶皇帝眼中突然間閃過了一絲異色,原本即將要離開皇極殿的腳步,也頓時停了下來,轉身目光炯炯的打量著太子朱和堉。

與此同時,百官則是譁然。

前文已是講過,內閣人選的決定,總共有兩種方式,一種稱為“廷推”,乃是明朝九卿與都察院共同決定人選;另一種稱為“特簡”,則是皇帝直接任命內閣人選。

原本,在內閣成立之初,“特簡”是決定內閣人選的主要方式,但隨著內閣權勢越來越大,皇權受到了限制,“特簡”的方式已是越來越少見了,反倒是“廷推”成為了主流,也成為了明朝君臣之間的默契。

而如今,太子朱和堉的這番建議,就是要打破君臣之間的默契,將內閣人選的決定權交由皇帝決定,這無疑會很大程度上增強皇權的影響力……

所以,德慶皇帝自然是大感興趣,而百官們則是大為震驚!

於是,這場早朝還要繼續進行下去。

只是,因為太子朱和堉突然間提出的建議,這場早朝的主題,則是從各大派系的衝突,悄然間變成了皇權與臣權之間的矛盾!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