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風波(六).(第2/3頁)
章節報錯
黃有容知道,沈常茂單獨去見趙俊臣,卻是有些拉不下臉,所以才要自己作陪。
說實話,黃有容極度仇視趙俊臣,實在是不願意假惺惺的前去慰問趙俊臣,但他如今也不敢違背沈常茂的意見,所以他猶豫了片刻,終究還是點頭道:“自然是同去!”
就這樣,沈常茂終於是離開了讓他戀戀不捨的文淵閣,前去尋找趙俊臣了。
*
就在沈常茂等人離開文淵閣的同時,在太子東宮之中,“太子.黨”眾人也正在討論著趙俊臣遇刺之事。
“太子.黨”向來是標榜公正、追求秩序,但他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卻難免會奉行雙重標準。
比如,他們向來鄙夷陰謀算計的舉動,認為朝廷官員就應該光明磊落,陰謀算計那都是貪官權臣們的專屬,然而,在德慶皇帝南巡期間,他們得到七皇子朱和堅的幫助之後,同樣是施展陰謀、四處算計,讓黃有容焦頭爛額、進退失據,在那個時候,他們不僅不以為恥,反倒是興高采烈、得意洋洋,還美名其曰“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再比如,他們向來自詡為大公無私、品性高潔,認為結黨營私、爭權奪利完全違背了臣子之道,但在黨派攻訐之際,他們同樣是毫不退讓、處處相爭,只是披了一件“為國為民”的漂亮外套,認為他們的結黨爭權乃是造福百姓,而別人的結黨爭權就是禍國殃民了。
在不同的標準之間,“太子.黨”眾人轉換得如此自然,從來都沒有察覺任何不妥。
其實,不論是陰謀算計、還是結黨爭權,都只是一種手段罷了,並沒有正義與邪惡的區別,但自古以來,清流們因為不擅此道,為了防止別人使用這些手段,卻硬是為這些手段貼上了邪惡的標籤,但他們在排斥鄙夷之餘,卻也無法出淤泥而不染,又為了自圓其說,在使用這些手段之際還要為自己尋找了許多冠冕堂皇的藉口,不免就引人發笑了。
如今,也同樣如此。
光天化日之下,朝廷重臣於天子腳下的鬧市附近遭遇刺殺,這種事情的性質極為惡劣,若是往常時候,“太子.黨”眾人早就是義憤填膺、要迫不及待的聲張正義了……但若是遇刺之人乃是“太子.黨”的政敵、聲名狼藉的貪官趙俊臣,“太子.黨”眾人則就是另一種心情了。
所以,得知了趙俊臣遇刺的詳細情況之後,發現趙俊臣遇刺之後竟是毫髮無損,“太子.黨”眾官員的心情與沈常茂、黃有容有些相似,皆是認為老天不開眼,像趙俊臣這樣的貪官竟然會逃過一劫,實在是大大的不幸!
“由此可見,趙俊臣這個貪官如今已是萬夫所指、民怨載道了,所以才會有民間義士出手,想要為民除害!只可惜功虧一簣,最終竟是讓趙俊臣逃得性命,不免讓人扼腕長嘆!”
說話之間,呂純孝滿臉的遺憾之色,卻已是迫不及待的為趙俊臣遇刺之事定性了。
隨著呂純孝的話聲落下,閣老程遠道也是說道:“是啊,若是趙俊臣這個貪官沒能逃過此劫、遇刺喪命,那麼朝廷局勢必然是為之一清,咱們今後為朝廷辦事、為百姓請命之際,也能夠順利許多,確實是可惜了。”
陳東祥則是冷笑道:“不過,趙俊臣經此一事之後,見識到了百姓們的怨怒,定然是心驚膽戰,從此就要惶惶不可終日了。”
聽到陳東祥的猜測之後,“太子.黨”眾人皆是會心一笑,想到趙俊臣擔心害怕的模樣,他們皆是覺得心中怨氣得到了紓解。
然而,聽到“太子.黨”眾人的評論之後,一旁的趙山才卻是眉頭一皺。
趙山才得知了趙俊臣遇刺的事情之後,同樣是大吃一驚,沒想到趙俊臣與自己分開之後,竟會遭遇到這般事情。
不過,任是趙山才的才智卓絕,卻也不會想到內中的諸多巧合,更不知道趙俊臣其實是替他擋了一劫,只是心中隱隱覺得這件事另有隱情罷了。
相比較“太子.黨”眾人,趙山才的立場則要中立客觀許多,聽到“太子.黨”眾人的評論之後,趙山才更是馬上就察覺到了不妥之處。
原本,趙山才只是沉默著,並沒有打斷“太子.黨”眾人的興奮討論,但當他看到太子朱和堉也同樣是點頭表示認同之後,終於是按耐不住,起身說道:“太子殿下,諸位前輩,還請聽學生一言。”
隨著趙山才的發言,眾人的目光皆是集中到了趙山才身上。
趙山才的表情嚴肅,緩緩說道:“學生認為,眾位前輩的這些話語,在這裡說一說也就算了,卻千萬不能四處宣揚,畢竟朝廷自有法紀,我等身為朝廷重臣,更應該以維護朝廷法紀為首要之務,如今有兇徒行刺朝廷大員,不論這名朝廷大員是忠是奸、是清是貪,這般行為皆是違背了朝廷法紀,咱們不僅不能為兇徒辯解,更還要秉公辦事,全力維護朝廷法紀,如此才能體現咱們的一片公心,否則咱們這些人今後也難以讓人信服,甚至還會引起百官的反感!”
說話間,趙山才將目光轉向了太子朱和堉,又說道:“尤其是太子殿下,您乃是半君半臣,對陛下而言您是臣子,對百官而言您是未來的皇帝,而趙俊臣更是您的臣子,如今臣子遭遇刺殺,您更是要表明立場與態度,不僅要嚴厲譴責,更還要督促相關衙門儘快破案,這樣一來,百官才會信服於殿下,陛下見到殿下的態度之後,也必然會心生欣慰。”
聽到趙山才的建議之後,太子朱和堉稍稍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點頭道:“趙先生說得對,趙俊臣雖然是個貪官,但我等也不能忘了朝廷法紀,到了明日的早朝之上,我自然會依照先生的建議辦事。”
雖然有些勉強,但太子朱和堉還是採納了趙山才的建議。
畢竟,太子朱和堉雖然是十分敵視趙俊臣,但秉公辦事與朝廷法紀更是朱和堉的基本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