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趙俊臣想要改變商稅現狀的立場,自然是引起了許多官員的敵視。

對於官員們的敵視目光,趙俊臣早有預料,卻是並不在意。

另一邊,德慶皇帝發現了這一點之後,眼神之中卻是閃過了一絲滿意。

德慶皇帝打算讓趙俊臣接手商稅整頓的事情,固然是想要藉助趙俊臣的能力扭轉商稅的混亂現狀,但同時也打算藉著這件事情讓百官們敵視趙俊臣,這樣一來,趙俊臣為了自保,將來就只能繼續尋求德慶皇帝的庇護,德慶皇帝也能夠進一步加強對趙俊臣的控制力。

於是,德慶皇帝再次確認道:“這麼說,趙愛卿你對於朝廷整頓商稅的事情,是秉持贊成態度的?”

趙俊臣也再次答道:“臣認為,商稅整頓關係到大明江山的百年延續,諸般積弊必須要進行整頓,不能因為些許挫折就畏難而退,若是錯過了這次機會,商稅的種種積弊也將會積重難返,所以,臣認為商稅整頓之事應該繼續進行。”

德慶皇帝並不知道,趙俊臣對於商稅整頓的事情已是蓄謀已久、準備萬全,即使是因此而引起了百官們的敵視,但趙俊臣最終所得到的東西也只會更多!

所以,聽到趙俊臣的回答之後,德慶皇帝只是滿意的點了點頭,又轉頭向百官問道:“眾位愛卿對於此事又有何看法?”

*****

卻說,在趙俊臣表明了立場之後,皇極殿內的氣氛頓時發生了變化,百官們的神色皆是專注了起來,不似之前一般漫不經心。

僵持良久之後,今天大朝議的正題終於是出現了。

然後,隨著德慶皇帝的話聲落下,自然而然的,趙俊臣的表態馬上就受到了反駁。

首先站出來反駁趙俊臣立場的人,卻是新任內閣首輔沈常茂。

在沈常茂眼中,商稅整頓的事情也同樣是他的一次大好機會,只要他在這個時候能夠站出來明確表現出反對的態度,那麼哪怕是他的反對意見最終以失敗為告終,但也同樣可以收穫大部分朝廷官員的好感與支援,這樣一來,沈常茂的聲望與影響力自然是可以大幅提升,他的內閣首輔的位置也能夠因此而穩固不少。

雖然,沈常茂也知道商稅整頓的必要性,但為了自己的利益,沈常茂卻是站在了完全相反的立場上。

只見沈常茂出列道:“陛下,關於趙尚書的想法,老臣不敢贊同!商稅的事情,老臣也有所聽聞!據老臣所知,因為整頓商稅所帶來的朝野局勢混亂,絕對要比趙尚書所描述的情況更加嚴重許多!自從朝廷推行了商稅整頓政策之後,至今不過月餘時間,不僅沒有收穫任何成效,反倒是嚴重阻礙了各地的貨物流通,導致民間物價大漲,讓百姓們怨聲載道,也大量減少了地方衙門的商稅收入,使得地方官員們舉步維艱,若是長此以往,朝廷就會徹底失去對朝野局勢的掌控力!由此可見,商稅整頓的事情,可謂是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所以,老臣認為,朝廷應該暫停商稅整頓的政策,在找到正確合適的方法之前,切不可輕易嘗試!”

隨著沈常茂的話聲落下,頓時就得到了大量的支援。

畢竟,沈常茂的發言維護了絕大多數官員的利益。

“陛下,臣贊同沈首輔的提議,商稅之事,最是敏感複雜,若是沒有充足的準備,絕不能輕易觸碰,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陛下,沈首輔的提議,可謂是老成謀國之言,商稅整頓的諸般政策,如今已是舉步維艱、難以持續,無論官員還是百姓,皆是秉持著反對態度,此乃民意,絕不可輕易違背,還望陛下明鑑!”

“陛下,因為商稅整頓的諸般政策,朝野局勢如今已是到了失控的邊緣,臣認為如今朝廷應該以穩定局勢為重,必須要斷然中止商稅整頓的種種措施,否則後果將會再難收拾!”

“陛下,趙尚書的提議,只是書生之見,完全忽略了時局之艱難,絕不可行……”

“陛下……”

隨著沈常茂的出聲反對,竟是一呼百應,皇極殿內頓時是風起雲湧,馬上就有大量的官員站出來支援沈常茂的意見。

畢竟,有了內閣首輔的帶頭反對,眾官員們也不必擔心什麼了。

不過,因為德慶皇帝的態度,百官們在反對商稅整頓的同時,皆是小心翼翼的避開了太子朱和堉的因素。

另一邊,百官們的紛紛支援,也讓沈常茂的眼中閃過了一絲得意,知道自己做對了選擇,經此一事之後,一定會有許多官員將沈常茂視為利益代言人,這樣一來,沈常茂的聲望也能夠提升許多。

不過,趙俊臣堅持整頓商稅的立場,也同樣擁有許多支持者。

諷刺的是,首先站出來支援趙俊臣觀點的人,竟是趙俊臣的政敵太子朱和堉。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畢竟整頓商稅的事情從一開始就是太子朱和堉強自推行的,如今他見到百官們皆是反對,並且還將朝野局勢混亂的過錯全部歸咎於商稅整頓,太子朱和堉自然是怒不可遏。

於是,太子朱和堉馬上出列,高聲表態道:“父皇,兒臣認為,朝廷整頓商稅的初衷是好的,畢竟此事一旦成功,國庫收入每年都可以增加上千萬兩銀子,可謂是功在千秋!朝廷所推行的政策也沒有什麼問題,只是下面的官員陽奉陰違、暗中阻撓,造成朝廷的政令不暢,所以才引發了朝野局勢的混亂!只要朝廷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力度,嚴懲違背政令的官員,讓商稅整頓的各項政策順利執行,相信朝野的混亂局面很快就能夠得到控制,商稅整頓也很快就會收到成效!”

隨著太子朱和堉的表態,“太子.黨”成員們亦是紛紛出列表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