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朝堂兩三事.(第2/3頁)
章節報錯
而今日,德慶皇帝竟是讓眾臣子起身了!這般突然變化,又如何不讓百官驚奇?
眾臣子雖然不解,但也不願意就這麼一直跪著,皆是起身。
然而,趙俊臣在起身之間,卻隱約聽到了一聲嘆息,聲音蒼老,瞥眼一看,卻是由首輔周尚景所發。
來不及思索周尚景嘆息的緣由,另一邊,御階之上的德慶皇帝,已是緩緩開口道:“今日,朕上朝之前,特意看了一眼黃曆,才發現距離今科的春闈會試,竟是隻剩下半個月時間,然而近些日子以來,因為何明滅門案的關係,一直都沒顧得上商議,到了今日,卻再不能耽擱了,尤其是今科會試的主考官人選,若是遲遲不定,怕是會引起學子們的不安,眾愛卿以為如何?”
“陛下聖明!”
這些日子以來,德慶皇帝的態度極為強硬,今日這般突然轉變態度,神情溫和的商議事情,眾臣子還真有些不適應,一時間眾臣子皆是沉默,卻也沒誰敢表明態度。
而看到百官沉默,德慶皇帝眉頭一皺,再次問道:“眾愛卿,可有合適人選提供?”
春闈會試的主考官人選,共有兩名,又稱為“總載”,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員擔任。又另有同考官八人,多由翰林充當。
這些職務,可謂是炙手可熱,先不說它所帶來的榮譽,單是這些考官出題評卷,一旦有所偏側,就能影響誰能入選誰不能入選,而透過了會試春闈的考生,亦會成為考官們的弟子,將來也容易拉攏,進而擴充自己的勢力影響。
其實,對於考官與同考官的人選,朝中各大派系,各早已是有了心中人選,只是這些日子以來德慶皇帝只是關心何明滅門案的進展,也不處理其他朝務,所以才耽擱了下來。
如今,聽到德慶皇帝再次追問,眾官員總算是反應了過來,紛紛出列。
“陛下,臣舉薦文華殿大學士程遠道,程大學士乃是文壇魁首,在士子之間聲望極高,三省科舉舞弊案才剛剛過去不久,有程大學士擔任主考官人選,也能安士子之心,還望陛下明鑑。”
文華殿大學士程遠道,一向都是太子的鐵桿擁護,自溫觀良下野後,他入閣的呼聲一日高於一日,會舉薦他的,自然是太子一派的官員了。
其後,自有太子派系的一眾官員紛紛應和不提。
“陛下,臣舉薦文淵閣大學士霍正源,霍大學士當年三元及第,名震一時,由他擔任會試主考官,必是可以激勵一眾應試學子,能為陛下更好的選拔人才。”
文淵閣大學士霍正源,是閣老黃有容的人。而內閣大員當中,就要數黃有容最為貪權,這般時候,怎麼可能會少的了他?此時竟是不惜親自出列舉薦,隨著他的話聲落下,自有一眾門下官員為霍正源搖旗吶喊。
“陛下,臣以為,東閣大學士王德,品行高潔,為人公正,學問亦是首屈一指,當為主考官的上佳人選。”
沈常茂自然也不甘落後,而在他的示意下,一眾門人紛紛出列舉薦。而這位東閣大學士王德,自然是沈常茂的人。
“陛下,臣以為,吏部尚書宋啟文宋大人,為人幹練,且又經驗豐富,而保和殿大學士李和李大學士的學問,在朝中上下亦是數一數二,皆可擔任今科會試的主考官之職。”
吏部尚書宋啟文,保和殿大學士李和,都是內閣首輔周尚景的門人黨羽,隨著這道聲音出現,滿朝上下竟有近半朝臣紛紛出列贊同,大有後發制人的架勢。
而就在首輔周尚景、太子朱和堉、閣老黃有容、閣老沈常茂這四大派系為會試主考官的人選而爭的面紅耳赤的同時,近些日子以來在朝中異軍突起的趙俊臣一派,卻是有些沉寂,自趙俊臣以下,皆是沉默不語。
無他,趙俊臣一派,畢竟剛剛崛起不久,尚且底蘊不足,尚書這一級的人物,只有戶部尚書趙俊臣與工部尚書左蘭山兩人,然而趙俊臣資歷與聲望不足,左蘭山又掌管工部,與科舉會試也扯不上關係,卻是都沒有資格擔任會試主考官的職務。
至於大學士這一級的人物,趙俊臣派系之中,更是一個也沒有。
所以,趙俊臣一派的大臣們,在這個時候,也只能看熱鬧了。
~~~~~~~~~~~~~~~~~~~~~~~~~~~~~~~~~~~~~~~~
早朝,商議朝廷大事,決定國家走勢,看似莊嚴,然而一旦牽扯到派系權力之爭,那麼也就和菜市場沒有任何區別,甚至還要更加吵鬧一些。
冷眼看著各大派系相互攻訐,贊己長而揭敵短,一個個平日裡氣派十足的朝中大臣此時皆是在爭論之間面紅耳赤口水橫飛,趙俊臣不由搖頭失笑。
“夠了!”
眾大臣們足足吵了有一炷香的時間後,德慶皇帝似乎終於不耐其煩,手拍御案,皺眉大聲喝道。
隨著德慶皇帝一聲呼喝,眾臣才發覺自己有些失態,又見德慶皇帝生氣了,不由皆是噤聲。
德慶皇帝先是怒哼一聲,然後說道:“這些日子以來,朝務耽擱,好不容易商量些正事,看看你們這般樣子,成何體統!?”
接著,只見德慶皇帝沉吟片刻,似乎在認真考慮眾臣子之前的建議,然後開口道:“朕考慮了一下,這一屆的主考官,就由吏部尚書宋啟文、保和殿大學士李和兩位愛卿擔任吧,至於八名同考官,則由禮部來決定,眾卿以為如何?”
聽到德慶皇帝這麼說,眾臣子卻再次愣住了。
要知道,吏部尚書宋啟文、保和殿大學士李和,這兩位可都是首輔周尚景的人!
而近些年來,德慶皇帝一直都在有意無意的打壓周尚景在朝中的權勢影響,所以近幾屆會試春闈的主考官人選,也都是由朝中其他派系的官員學士們擔任。
不僅眾朝臣,連一向與德慶皇帝最為親近的趙俊臣,此時都有些不解,不明白德慶皇帝究竟在打著什麼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