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濟民四十六年春日事。

自滅六國後,六國始終有那不甘之人,時不時的跳將出來,打出復興六國的旗幟,秦王濟民遣人將其敗走,收服。

終於六國完全屬於秦國,自此真正一統。

秦王濟民得了六國,又以為七國皆稱作王,其名不尊。亦不足以震懾六國餘孽。又以昔年秦國與齊國,並稱東西之議,同樣不足以名傳後世,威震四夷。

是以,採用上古君號,以三黃五帝為尊,功德在王之上,惟秦德兼三皇,功邁五帝,擇“皇帝”二字,稱秦始皇帝。

追封早年身故的秦王昭世為太上皇。

又道:“朕為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之。一世、二世、三世,甚至於百千萬世,傳之無窮也。此後天子自稱為‘朕’;臣下秦事則稱為‘陛下’。”

將當初那塊令秦國受辱的和氏壁,刻為秦國的傳國襲印,其文命曰:“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又推始終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惟水能滅火,秦應水德之運。衣裳旌旗皆尚黑。

此點倒與歷代秦王,所圖不謀而合。

因水數為六,故器物尺寸,俱用六數。

七國習性不同,是故,新歲朝拜的月份亦有所不同,又以十月朔月為正月,朝賀皆於是月。

以及當初提及的子不議父,追加新增了一條,臣不議君,因其認為此乃非禮之行為。將諡法徹底廢除。又將秦王昭世在世時,在秦國實施的變法,陸清塵提出的法家治國良策,始終貫徹。

與此同時,秦始皇帝以為六國始終不絕,乃是因那遺留的宗室子弟,在後方挑撥,是以,開始提拔由軍功升上來的子弟。

以此來削弱舊時的勢力,加強秦始皇帝的自身的權益。

而大秦帝國的田地權益,亦有所改變。

當初是西周沿襲下來的田地權益,如今已然更換。

秦濟民稱始皇帝之後,復又過去五載。

乃秦始皇帝五年秋日之事,當真是一個多事之秋也。

秦始皇帝令諸地百姓,將自家的田地,所佔幾畝,盡數上報,以便秦朝廷徵收賦稅。同時下了檄文,即便是平頭百姓的人,亦可以軍功換取土地以及爵位。

陸清塵當初變法之時,有授予百姓田地的法度,彼時百姓的田地,仍屬秦國,只不過是私人耕種,秦始皇帝此舉,卻教百姓亦能擁有原來屬於王國的田地。

甚至在不久的將來,百姓與當職之人,亦可將田地自由與他人買賣。

秦始皇帝又以為周國,當初分封諸國,後來諸國群起而蠶食之,至後來的七國分封天下為由,不再分封諸候。而是以咸陽為中心,層層遞下的郡縣的制度以及官僚制度。

秦國以及六國舊地,初為三十六郡,後來隨著秦國的不斷擴充套件,壯大,又增十郡,後為四十六郡,將咸陽定為秦國的都城。

郡縣的制度將原來的血脈繼承製度,一一打破。

六國統一之後,又出現新的問題。

百姓之間時有爭議,究其根本,與當初七國之間的侵伐不斷,永無止息的由頭,大同小異。

六國之間的言語不通,生活習性不同,風俗亦大不相同,如何能與他人安然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