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外間傳聞如何?無忌丞相可否多與本王說上幾句?”哪裡還有方才著急攆人的模樣。也並非全然不急,眼下著眼的是另一處罷了。

魏無忌十分好氣性,慢條斯理的將聽來的傳聞,與自己的探來的訊息,都刪刪減減,增增改改,一字無漏的說與齊王平。

至於其中的真偽,誰人又會在意呢。眼下齊王平高興,最為緊要。便是有人去探,與其不相符,那又如何。魏無忌早已有言在先,此乃道聽途說耳。

且就算探得真相,也不過是教齊王平不喜,又何須去做這費力不討好之事。

隨著魏無忌說著一路的見聞,愈來愈多,每條或多或少,都與齊王平有關。

譬如,經過一地時,那天際映照著七彩霞光,據當地人所言,此地百姓猶喜修仙的齊王平,故而天現神瑞,以示嘉獎。

又如,偶過一村落,聽聞村中的孩童,夜裡都啼哭不止,路過的魏無忌,想起上回路過的城池,天現神瑞的故事。

存著試探的心思,魏無忌與村民們提出,夜裡與孩童們提一回齊王的威名,若有效,可將其威名,時常記掛在心也。

翌日,果見得有好轉,村民感激魏無忌的同時,更是感恩齊王平。

諸如此類的故事,有親身體驗的,也有道聽的,聽得齊王平是連連拍案,叫好不迭。

末了,仍意猶未盡。

經此一回,齊王平無論如何瞧這魏無忌? 那都是賞心悅目之人,便是修習仙術? 亦暫時望卻,期盼對方能多說兩句。

魏無忌卻在此時犯起了難? “齊王願聽無忌講故事? 無忌十分高興。只此次無忌奉魏王之命而來,若是不早早傳了信回去? 恐將來無處落腳也。”

惋惜的齊王平? 起了憐才之心? 他道:“何須如此為難,無忌丞相來我齊國便是,屆時無人敢為難於你也。”

“謝過齊王的大恩? ”回話的周時? 魏無忌搖了搖頭,他道:“齊王的一番美意? 無忌本應不該推辭? 可是無忌前不久才脫離秦國,歸了魏國。

如今一事無成? 又轉投齊國。如無忌這般變化無常,舉棋不定之人,必不會為人所喜也。無忌的事小,若是累得齊王不為人所擁戴? 又當如何是好?”

齊王平面色幾變? 雖說故事緊要,可若是沒了他人的信仰,還談何修仙大事,只得無奈放棄教魏無忌轉投齊國的想法。

然魏無忌如此為對方著想,齊王平當然會投桃報李了。他問道:“聞聽先前無忌丞相所言,魏國欲退兵,乃是國庫緊缺所致。是否屬實也?”

“正是如此,一齊出兵趙國,乃是魏國率先提出,如今又當先開口毀約,此乃魏國的不是,今次來齊國,首要的便是賠罪。”

言罷躬身一揖,又遣從人將賠罪的禮物送上。魏無忌的禮數週全,姿態也放得極低。或許還有先前道聽途說之故。聞聽魏國毀約在先,齊王平也無甚大的怒火。

只是有些犯難,他道:“如今我六國的本事,幾乎相當。齊、魏兩國合力,方才能將趙國敗走,今魏國貿然撤走,本王擔憂趙國會記恨我齊國。”

別的不消說,齊王平修仙這許多年,還未將腦子望卻,立馬便能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一位能人。可惜了,在其位,卻不謀其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