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秦文謹自懷中將制令掏出,輕撫過上面刻畫的必殺二字,其間的深意,亦只幾人可知。最明白的人,非秦文謹莫屬。

因這制令便是為秦文謹而刻。

若無制令,下令盡殺趙軍者便是秦文謹。雖有趙軍反覆在前,可是殺盡趙軍,有殘暴之名,無端得此名聲,於秦文謹不利。

秦文謹如今是秦國的軍中魂魄,若是落了這樣的名聲,將來的戰爭中,恐無人敢再降。這是窺得一斑,而不知全貌者所思所想。

王翦則知曉,此乃昭世秦王護兄之舉。

秦文謹更是明白這其中的曲折,更是明白秦昭世此舉,既護兄長也護秦國。心裡才愈發的難受。只是如今果已成,再去說因也遲了,只能盡力補救。

既然作為秦王,需要大良造的仁義。作為弟弟,需要兄長安全。那麼便予了罷,正好兒子迴歸,亦可解釋收手的理由。

是以,秦文謹放過了餘下的趙軍。

放歸活下來的趙軍後,秦文謹的大軍亦再度起身,接著朝趙國推進。

隨著殘兵歸國,一則訊息也開始流傳出去。

趙國人聞時大駭,秦王竟下令屠殺了趙軍降將士,四千餘乘,人數四十五萬有餘。

趙王盍也顧不得許多,找了在朝的將軍李益,急忙商議對策,只是李益的精神好似也不太好,不若往日的氣定神閒。

與趙五盍行禮時,仍錯漏百出。

趙王盍只當其身子不佳,雖國難當急,仍關心的說了一句:“李益將軍可是身體有所不適,還望保重身子啊,如今趙國的安危可就係在你的身上了。”

李益聞言,額際細汗直冒,顯然十分著急,他道:“謝過王的關心,非是益身子不適,而是驚於秦王的殘暴。”

不過是李益無心之言,卻教趙王盍茅塞頓開,他道:“好啊,李益將軍果然是個好智囊,秦王如此殘暴無道,屠我趙軍,本王定讓他好好‘揚名’。”

揚名兩字,咬字極重。說得趙王盍那叫一個咬牙切齒。

只是再要說時,聽宮人來了急報,道:“秦軍打過來了。”趙王盍身子一晃,還是更加‘虛弱’的李益伸手扶住。

似抓住了浮水的稻草,趙王盍問道:“李益將軍,方才可是本王誤聽了?”

李益亦驚得不行,然不能作偽,只得如實道:“王,秦文謹的大軍已攻了過來,應早作打算啊。”

顧不得猜忌李益,此時只能臨時任命李命迎敵。

李益迎敵之際,秦文謹的大軍已兵臨邯鄲城下。

秦趙再起戰事,已在弦上,一觸即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