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七章:六國合縱,驚聞噩耗(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昭世十九年仲秋。
長平一戰之後,六國皆懼,是以,再度會盟,再談蘇季所提的合縱。果如魏無忌所預料的那般,不出月餘,又再度集了一支大軍,欲出兵秦國。
此次出兵,浩浩蕩蕩,六國大軍來勢洶洶,所過之處飛禽走獸不敢逗留,紛紛避讓。合縱大軍,再現六國未曾衰敗之時的風采。
秦軍與魏軍的甲衣顏色相仿,不過是樣式有差別,便是兩軍戰至一處,亦不會有識傷之說,更遑論韓國的紫色、洛國的白色、齊國的白色、趙軍的赤色、楚國的藍色大軍。
單看出兵的數量,便可知楚國乃是主導者,出兵之最。洛國近些年來一直屬於不爭不搶,是以,出兵最少。
除了趙國是無多少兵可出,韓、趙、齊國,數量皆相仿,比楚國的少上三成之人,即使如此,亦是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
於先前來說,在長平同樣損耗二千乘左右的秦軍,無疑是雪上加霜之事,稍有不慎,便會萬劫不復。幸得秦文謹、王剪等人早有準備,不至於被打個措手不及。
時隔多年,六國會盟進攻秦國,在趙軍四千乖軍士覆滅之後,受到了滅亡的威脅,蘇季出面牽引,完成了合縱。
旌旗獵獵,六國的旗幟大張著,朝著秦國的函谷關湧來。
守將宮商,見得六國大軍竟是先來函谷關,絲毫不懼,神色中還隱帶了興奮的神色。
當初在冷小帥的帶領之下,大破韓國突至的軍士,將其圍困在函谷關前,成了一支被捉的鱉魚,打得韓軍措手不及,四下逃竄,倉皇降秦。
自那一役,宮商自認了解韓國的軍士的戰力,秦趙大軍,又自覺以為趙不如秦。今雖有六國軍士,可在宮商看來,皆不足與秦軍相抗衡。否則,何以六國合縱。
見六國來軍,遂與函谷關的眾位守城將領商議,出兵迎敵之事,完全忘記了當初王剪下達的命令:函谷關若有六國大軍來襲,拒不出戰。
在宮商看來,拒不迎敵,倒像極了趙國廉頗,平白擔了懼秦軍的名聲,從而被換掉了,他宮商絕無可能再見廉頗的舊景。
是以,同樣不顧諸位將軍的勸阻,宮商執意出戰,拗不過的人將軍,只得相從,不過至幕府商討出來之後,各位將軍便回到自己府帳。
其中一位將軍,憂心忡忡,總感覺要出大事,因此著心腹親自送出一卷書信出去。
對於六國首攻函谷關,秦國諸位將領心中也明白是何故。
函谷關乃是秦國的天然屏障,此地進可攻退可守,在秦國強盛之時,出兵悉皆由此而出,四下攻城掠地;若是秦國一朝失利,則立即退守函谷關,外頭的人進不來,便可安然養息。
易守難攻的函谷關可謂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幾乎教秦國立於不敗之地,可是此地的老將明白,函谷關並非沒有辦法攻破。
如今的守將宮商,當初跟著大軍拼殺,爵位與日俱增,又因年歲輕,可效命的歲月更長,是以,得了這守護函谷關的重任。
當初選拔之時,忘記了年輕,也代表著躁動不安,常年守在此地,又無戰場可上,對於一位奮勇殺敵的來講,是十分難受之事。
尤其是每回出兵六國時,悉皆自此而出。總是看著別人揮舞著手中長槍,心裡若說未曾意動,那肯定是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