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又陸續說了好些個話,盡是回憶從前,隨後又隨口罵了幾句秦軍,只不過也只得兩人聽見,將心中的結了了。

傷了腿腳的二人,掙扎相扶起身。

一道步出幕府,外頭一望無盡頭的趙國軍士,兩人對視一眼,留下無盡的嘆息,若是能有再一戰的能力,又何須走到這般境地。

軍士早已知曉,趙括戰死,且死前留下遺言,交予蔣姓將領之事。如今他們究竟當如何做,已全在蔣姓將領一手掌握之中。

因此二人步出幕府之時,餘下的四千乘軍士,齊齊回頭,望了過來。

回頭的赤色趙軍士,似是春風吹動了不屬於春季的楓林,使其枝頭輕晃,甲衣摩擦間發出的動靜,便是風動林葉,發出的沙沙聲響。

一個個疲憊不堪的將士,相互攙扶著,依然保持著軍士最後的尊嚴。一雙雙投放過來的眼裡,充滿著無盡的生機,那是對生命的渴望。

沒人願意死,尤其是這樣,不戰而敗。

因為在他們的心中,秦軍是耍了陰謀,並非光明正大的打敗他們,竟然不敢與他們一戰。

過於理想的趙軍,忘記了戰場,並非是真刀真槍,一經起硝煙,千里之外,無處不是,只能說是技不如人,而不是在此怪他人,手段百出。

且衝突圍之時,他們亦忘了,當時並未有真的恐懼之心,是以,趙括下令三軍盡出全力突圍,總也出不去,只因那時的他們,尚留了餘力罷。

秦軍以一國之力,對上六國,能存於今日,從孱弱之國,至凌駕於六國之上,靠的並非是自怨自艾,與從天而降的運氣。

是秦國上下一心,無數人的心血換來的。

或許趙軍士不是不願意相信,而是想為失敗找一個藉口罷。畢竟同樣的兵力強盛之力,同等的兵力,趙軍卻是一敗塗地。

趙軍困在裡頭,飢餓交困,主將戰死;秦軍在外頭,雖不至於吃著酒樓裡那邊香乎,可是那冒著熱氣的米飯,還有烤著不知哪裡來的肉香,一步步蠶食趙軍的意志。

望著了無戰意,卻在求生的將士。

蔣姓將領亦無話可說,想來上將軍是早早的便料想到了這個結局,是以,才留下了這個遺命,不教四千乘將士擔了主動叛降的罪名。

真是可惜了,好一個天妒英才啊。

這一刻,兩位將領一道在心裡,怨起了那位馬服子,若非是馬服子一味嫌棄趙括,卻不為其點透其中關鍵,只是在那搖頭感慨此子不行。

若當真不行,你倒是上手教啊。

只不過兩人已逝,說再多亦是枉然啊。

魯姓將領停下了腳步,蔣姓將領復又往前一步,高舉手中的竹簡,他道:“此乃上將軍遺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