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賢令,志在求才,大才皆有傲骨,定要拿出秦國求賢若渴的誠意。讓諸國賢士意屬秦國,孤已有腹稿,上大夫,你且記下……諸卿以為此檄文如何?”秦昭世問道。

“我王,聖明。”大臣齊齊回道。

翌日,一道求賢令檄文。於秦國內部首要傳開來,內容如下: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武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這新秦王如此魄力,我老牛也想去試上一試。”一位牛姓男子如是說道。

“嘁,老牛,你去給秦王王宮翻土種豆養瓜嗎。如此,我老魚也想試試,看能否得上個官。威風威風。”

“哈哈哈哈……老魚,何苦埋汰老牛,他家境況不好,有些異想天開之話,也是在所難免。不過,如果這檄文所言非虛,有能者,倒是真可試上一試。”一位路過,在此為眾不識字之人,念檄文的,古道熱腸的年輕公子說道。

“這位公子此話但是有些道理,誰人有本事儘管去試試。”那位叫老魚的人,聽了這話,不住點頭,遂接話道。

圍觀眾人也聽這年輕公子說得,俱是熱了心腸,奔走相告。口口相傳,一傳十,十傳百……

只是好像效果不甚顯著,混水摸魚著甚多……

旬月後,諸國收到秦國檄文,也漸漸流傳開來……

正在魏國大梁會盟的各國諸侯收到檄文反應,到時各有反應,心裡自有一番成算,說出的話語倒是大相徑庭。

距離秦國最近的韓國韓王輕蔑的笑了笑:“乳臭未乾的小子,動靜如此之大。真當我韓國無人。”

現今七國各方面佔盡上風的趙國趙王道:“只需趙國鐵騎出動,便可直搗黃龍。”語氣甚是平淡,卻也能聽出來對秦國和秦國新王的輕視,對於此次的求賢令不以為意。

與秦國生活習性最為相似楚王哈哈一笑道:“黃毛小兒,比之我楚國差之遠矣,我楚國盡是血氣英勇男兒,定能殺他個片甲不留。”

作為東道主也是會盟盟主的魏國魏王也說道:“我魏國欖盡天下財富,他秦國,用新王秦昭世的皇宮賣了去招攬賢才不成。”語氣中的優越之感,其餘諸侯除了趙王,聽了魏王的話,也是有些不自然。畢竟誰還不是個窮國。

作為曾經攬盡天下人才,而今餘韻猶存的齊國齊王,內心其實有些不屑這土氣魏王做派,卻也說道:“天下出眾英才盡在我齊國,他求的是蝦兵還是蟹將,不如去那太湖,撈上一撈,倘若是個大鼉,將來還可為秦國披麻戴孝,豈不妙哉。”

勢力最弱的洛國洛王,諂笑附議道:“諸王言之有理,秦國小子,初生牛犢不怕虎啊,太拿自己當回事。”內心卻又是另一番不足與外人的景象……

魏王道:“看來大家看法一致,再商議下,會盟細節,諸君看如何?”

“好……”

話說,在齊國帶著二人的洛惜賢。自那日逛街之後,將冷小帥與自己的所見所聞,還有玄應離探聽的訊息拿到之後,便閉門不出,直到聽到秦國傳來了檄文。

洛惜賢看到檄文時,長長的舒了一口氣。成日裡捉弄呆竹子,也不是個長久之計啊。總算等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