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江洲城內,人來人往。

一如先前的老者所說,江洲應該是他們這些日子以來遇到的最乾淨的州府之一。

城中的主幹道上果然不見一條明渠,地上的石磚碼得整齊而光潔,看起來就像是才用水洗過。

和其他州府不同的是,道路的兩側不是街市,而是高高的磚牆——這些是坊牆,牆內才是百姓居住與買賣的地方。

江州城內十三條東西大街,十二條南北大街,共一百零八個坊。

坊與坊之間街道極寬,寬得近乎沒有道理——柏靈粗略估算了一下,這足以讓十輛戰車並駕齊驅。

高而厚實的坊牆上,看起來也非常適合架上弓弩……

這彷彿是專為巷戰而設計的城池。

幾人進城時領了對應的通行令,在進城之後,他們只能憑此令牌出入對應的街坊,傍晚之後城內宵禁,百姓不得離坊,如有違者以通金重罪論處——自建熙四十五年來,每年入秋以後都是如此。

三人半問半尋地穿過了半個江洲誠,來到城北的“普寧坊”。

在這兒居住的多是外地來的散客,也正因如此,普寧坊中的日常駐兵就比其他街坊要多出一倍——這兒買的東西物價也比其他地方貴出許多。

三人在普寧坊內找了一處還算安靜的客棧住下,等用了午飯,沐浴過後,已經到了傍晚。

幾人就近採買了一些日用的傢伙什和禦寒的新衣,站在衣鋪外頭遙望街道的盡頭,遠處的坊門果然已經關上了,幾人回客棧放了東西又再次出門。

關上坊門之後,普寧坊裡反而熱鬧了起來,因著這裡有錢可賺,許多江洲城裡的小商小販都各憑本事地溜進這裡頭來,將當地的特產拾掇拾掇,套上些厲害的噱頭,高價賣給這些散客。

面對商販的叫賣,幾人不為所動——事實上,他們只是中午都覺得被客棧的米飯硌得牙疼,所以夜裡跑出來覓食。

酒足飯飽之後,三人踏上歸程,途中經過一家書坊,李一如鬼使神差地跑了進去,柏靈和牧成也只得提著東西在後面跟著。

書坊老闆正躺在街邊的椅子上打瞌睡,李一如沒有喊他,自己就著昏暗的燈火,手指在書架上飛快地掠過一層又一層。

“你在找什麼?”牧成問道。

李一如笑了兩聲,“我找找江洲這兒的書坊有沒有我太爺爺的書。”

“書叫什麼?”柏靈好奇地看向他,“我也幫著找找。”

“《山川實錄》。”

“山……”柏靈怔了一下,她之前就覺得“李元”這個名字熟悉,好像在什麼地方聽過,如今一聽書名,柏靈終於想了起來——這不就是當初讓皇后甄氏手不釋卷的那本遊記嗎?

“你太爺爺寫的是《山川實錄》?”

“是啊,”李一如聽出柏靈言語中的詫異,有些驚喜地回頭,“松青聽過麼?”

“我讀過,”柏靈笑道,“不過沒有讀完,當時只讀了序言。”

“《實錄》系列的幾部書冊裡,也就那一本的序言寫得最好啦!”李一如自豪道,“我太爺爺最有靈氣的作品當屬《太平散記》,他自號太平居士,那本集子裡收著他自選的十來篇散文,可惜出了蜀地就沒見哪兒的書架上擺過這書了。”

柏靈一笑,也俯身下來一本本找尋,她忽然覺得世間緣分實在妙不可言——幾年前信手翻閱了一冊舊書,幾年後便與作者的後人成了同行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