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區在重建,華國的大基建在二零零九年也鋪開了。

彷彿一夜之間,整個華國大地上就開始瞭如火如荼的基建大潮。

基建專案首先帶動的就是對於基建車輛的需求,大小翻鬥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南灣重車去年就擠壓了五千多輛大小翻斗車。

零九年春節過後文光華還在犯愁再生產出來的翻斗車往哪裡擺的時候,卻突然發現世道變了。

彷彿一夜之間,南灣重車就接到了多達十萬輛的自卸卡車的訂單,他們擠壓下的擺得南灣重車房前左右都是的自卸卡車也在短短的一個星期被清空了!

這些車有的從陸路被人開走,有的裝船發往南方。

早有準備的南灣重車也開足馬力以每天幾百輛的速度開始生產翻斗車。

同樣產品暢銷的還有窪後機械廠生產的剷車。

能造剷車雖然不一定就能造挖機,但是很有雄心壯志的肖德祥還是開始推出挖機。

早在三年前肖德祥就和萬峰探討過挖機的研發,得到了萬峰的點頭。

那時窪後機械廠在得到南灣集團的技術支援下就開始研究挖機了。

萬峰還從軍隊弄來了一些老五九坦克的底盤技術加以改造。

經過三年多的研發,也恰好在這個時候研發成功了,就開始試水市場。

窪後生產的挖機與那些進口挖機最大的不同就在底盤上。

用五對輪改裝的挖機雖然在模樣上沒有人家的挖機顯得精緻,但是在工作上並不輸於別人。

在簡單粗暴的地段更是橫衝直撞。

關鍵是價格。

日笨的進口的大型挖機一張嘴二百多萬,這個價格買因吶河挖機能買四五臺。

質量上雖然和日笨產品有差距,但差距也不大。

用售價換算一下,價效比可是比買日笨的挖機經濟多了。

有人瘋狂迷信進口挖機那就沒啥說的了,長跪不起的人就是十年後也是到處都有。

當然也有理智的人,在進行比對後還是選擇了價錢合理的本土挖機。

這樣,由窪後機械廠和南灣集團聯合打造的挖機銷量也是相當不錯的。

在國內挖機企業還沒有成長起來前,窪後和南灣聯合打造的這款挖機算是第一個起來對抗進口挖機的企業了。

高科娃兩人中間有段時間離開了南灣去接受審查,前後時間大概在半個月左右。

等她們再回來的時候已經算是華國公民了。

華國的國籍是非常非常難拿的,但是對華國有過傑出貢獻的人還是可以拿到的。

有許品作證,她們兩個幫助華國幹過什麼就一目瞭然了。

這兩個女人年輕的時候經常和西方人打交道,對於國際上的一些安全事務比韓廣家的安保公司精通。

因此萬峰就把她們倆安排到了南灣集團的保衛部門,專門負責國際方面的事情。

南大灣這裡常年也來不了幾個老外,所以萬峰把她倆派到了深鎮河尚海,協助華光電子和華光晶片的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