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1章 裝置和效率(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會超過年底,這些工友就來問我,能不能把那個廠子接下來?起碼讓廠子裡的老少爺們有個活路。”
九五年和九六年是北遼國營企業和集體企業倒閉最多的兩年,大部分國營和集體企業都是在這兩年倒下的。
其實當時有很多企業是可以維持下去的。
“萬總!你說我該怎麼辦?”
“這得看你自己的意思。”
“唉!我是不忍心看著他們都下崗沒飯碗的。”
“那就把他們整體接到你這裡就完了,不過你得考慮,他們原來都是國營企業的員工,你是要替他們交養老保險的。”
從九三年開始,國營集體企業代交養老保險制度開始實施執行,企業員工自己交一部分,企業代交一部分,企業代繳的還是大頭。
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但是這個時期你僱傭農民卻無須交一分錢保險,別的地方是不是這樣萬峰不清楚,反正北遼是沒有這樣的事例。
當然,勞動法規定從九五年一月一號開始,企業必須為職工繳納保險時另說。
“這個不是大事兒,小萬!你說我要是把那個廠子接過來呢?”
萬峰搖頭:“千萬別接,那個廠子說不上都有些什麼亂七八糟的窟窿和陷阱在等著你,你可以把人和裝置接過來,別的一概不要,那個廠子的產品也一併轉移到你這裡,夠你養活他們的了。”
每一個破產的企業都會留下一個爛攤子,這爛攤子裡面還都是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利益關係。
王淳江沒必要把自己插進去,要人簡單,你只要從那個廠子出來我就接收,和原來的企業不產生瓜葛。
至於裝置你若是賣我就出錢買,都是老舊裝置也不值幾個錢,買不買都無所謂。
原來在汽車部件廠生產的氣泵是六萬臺也會轉移到王淳江的企業裡,加上王淳江現在為小翻鬥生產的十萬臺,十六萬臺氣泵,一臺毛利二十元,這就三百多萬的毛利。
刮骨去皮,一年怎麼還不剩個一百多萬,足夠王淳江玩了。
“我已經告訴今年到我這裡來的人了,他們從部件廠出來我就接受他們。”
對於王淳江的做法萬峰表示贊同,誰都有個不好過的艱難時候,這個時候有條件的拉一把說不定就海闊天空了。
“這樣做很好,你只接收人,裝置可以花錢買,反正也都是些破爛,廢鐵價買來湊合用也行。”
王淳江搖頭:“人我準備接收,但是那廠子的裝置我可沒準備要,從明年開始我打算上一些好的裝置,一下子替換有點受不了,我想一步一步走,一臺一臺的替換。”
這個想法更好,王淳江有換好裝置的想法說明他還不想渾渾噩噩地保持現狀。
好的裝置無論的加工精度還是速度都是那些老裝置比不了的。
就像生產汽車,當時國內有些組裝廠一年累死累活組裝三四千輛汽車,可南灣汽車一年一個品種的汽車生產好幾萬輛乃至十萬輛,這就是裝置不同產生的差距。
再拿氣泵的缸體來說,一件毛坯件到可以安裝使用在老裝置裡要經過磨刨鑽銑四道工序,要經過四種床子的加工才能成為一個成品。
如果不是流水線作業,部件從一種機床到另一種機床還需要人的搬運,這又是一種人工和時間的浪費。
但如果你有先進的加工裝置,這個部件在一臺混合的加工中心上一遍就可以全部實現了。
既節省了人工也節省了時間。
所以對於有條件的企業採用先進的裝置萬峰是舉五肢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