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完電話,萬峰和譚春告別,一個人從三角地往南大灣走。

三角地現在有三個小企業,這是早期剛規劃的時候留下來的,後期把工業區放到東山後這裡就再沒有企業落戶。

除了三個小企業外,在靠近灣口的地方還有一個類似於自發的貿易市場。

這個市場主要就是賣各種‘進口貨’,並沒有服裝鞋帽什麼的。

灣口的那些酒店飯店小吃部和東山小區的住戶都是這個小菜市場的經濟來源。

當南大灣成立工業區帶動灣口成為服務區後,這裡就出現了第一個賣菜的。

最開始只是當地農民自家園子裡出產的各種蔬菜,吃不了拿到這裡賣個毛八分的。

後期隨著越來越多賣菜的人進行,這裡就形成了這麼一個小市場。

品種也逐漸的豐富起來,從最初的蔬菜發展到現在水果、海貨、肉類、調味品的綜合市場。

每天早晨五點多鐘,這些人就從四面八方彙集到這裡,擺攤賣貨。

到晚上五六點鐘收攤回家。

小樹屯自然是要收稅的,如果不收稅垃圾都沒法收拾。

說到垃圾,每一個工業發達的地區,汙染和垃圾都是無法迴避的事情。

將威雖然汙染控制的不錯,但是垃圾這個東西隨著企業的越來越多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因此從南大灣工業區開始的那一天,將威對垃圾的處理就制定了嚴格的措施。

萬峰從一開始就實行了垃圾分類。從每個企業做起。

可回收的垃圾比如紙張、塑膠、金屬這些可利用的垃圾都流入了廢品收購站。

不可回收可焚燒的垃圾則有專門的焚燒點。

不可回收不可焚燒的垃圾則能處理的處理,實在不能處理的就得找地方填埋。

並且制定了較嚴厲的獎罰制度。

這個制度從企業慢慢蔓延到了各個農家住戶,幾年過去,到現在在將威人人基本已經養成了自己處理垃圾的良好習慣。

別說大人,就是小孩都不會亂丟垃圾。

就拿這個小菜市場來說,每個擺攤人所擁有的區域裡的垃圾,如果不怕被罰款就要自己處理。

他們把這些垃圾分類收集然後交給小樹屯專門負責處理垃圾的人。

因此一向以髒亂差聞名的菜市場,在這裡卻給人以非常整潔的感受。

萬峰從這個小市場穿過,在和攤主打招呼的時候也閒著沒事兒問一問物價。

從八八年後,物價就有點漫天飛舞的趨勢了,雖然八九年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但是後遺症依然存在。

很多產品的物價早已不是三年前的價格了。

這其中漲幅最大的就是魚肉類了。

萬峰隨口一打聽也是感到一些吃驚。

豬肉兩塊三,牛肉兩塊七,羊肉竟然差二分錢就三塊了。

還有魚類,幾年前三毛兩毛的魚現在已經完全見不到蹤影了。

萬峰在賣魚的攤位打聽了一下,最便宜的鮁魚一塊五,鰱鱅魚一塊八。像鯉魚鯽魚和海里的帶魚等乾脆就過三塊了。

萬峰還記得自己當年賣魚的時候最貴的魚也才一毛多錢一斤。

這裡的人有不少人是認識萬峰的,不停地和萬峰打招呼,也有向他推薦產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