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歷史厚重的道外(第2/2頁)
章節報錯
“我現在負責進貨和賣高科技的東西,服裝和鞋不歸我管。”
這分工倒是挺明確的。
蔣明嘴裡所謂的高科技產品就是電子錶和錄音機。
“你這陣子沒到紅崖去?”
“你不是告訴你和欒鳳在三月上旬有可能不在家嗎,告訴我們這些進貨的若是拿貨電子錶和錄音機三月上旬就不要來,所以我就沒去。”
沒去就對了,你若是拿服裝和鞋去了當然沒問題,拿電子錶和錄音機萬峰不在你找誰?
“我回家了,我母親要看看欒鳳長什麼樣,她非常擔心我找一個缺鼻子少眼睛的怪物回去。”
欒鳳在一邊翻白眼。
“路徑哈賓的時候我想帶她看看哈賓的風景,到目前為止紅崖就是她去過的最大的城市了。”
“這不扯嗎,現在的哈賓有毛看頭呀,那你們是打算先休息休息還是現在就出去溜達?”
“現在就出去看看吧,要是實在沒意思晚上我們就坐車回返。”
“那咱們先去道外吧,到哈賓不看看道外就不會全面地瞭解哈賓的歷史。”
哈賓這地方萬峰上一世只經過沒有進入過,對這座北方名城的瞭解連紙面階段都沒有,蔣明說去哪兒就去哪兒了。
蔣明鎖好門三人到了大街上坐上了開往道外的也不知多少路的電車。
“哈賓以前只有東西兩個老區,就是道里和南崗,那時這兩個地方都是毛子,屬於哈賓最繁華的地方,道外因為不屬於毛子的勢力範圍,這裡居住著我們的同胞,很多民族工業都是在這裡興起的…”
到了道外,蔣明就像個導遊一樣給萬峰和欒鳳講訴哈賓的歷史。
在中東鐵路東側,居住的是中國老百姓,那些闖關東的東山、北河兩省的移民,來到舊名傅家甸的道外區,投親靠友合夥投資興辦商業店鋪,這些人不但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思想也比較開放,這為他們後來接受毛子藝術奠定了意識形態上的基礎。
20世紀20年代,成長起來的民族資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參搬起對面華麗的西式建築,並用中國傳統特色的飾物對建築改造。於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現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義的中式圖案。
後世,這種風格被一位小鬼子學者賦予了“中華巴洛克”的名字。
這就是道外的歷史。
萬峰和欒鳳在靖宇街看到了很多帶著濃厚歷史痕跡的中西結合式的建築,大道兩邊幾乎都是這種中西合璧樓層不高的建築,一棟挨著一棟,瀰漫出一股滄桑的古樸氣息。
比如在一九二零年就存在的大羅新環球貨店,現在看來不過就是一棟四層高的建築而已,但是那種厚重感還是讓人有肅然起敬的感覺。
還有純化醫院、中亞金行等等。
最後就來到哈賓當時最大的跳蚤市場。
這個市場在割尾巴年代成了歷史名詞,從七九年知青回城中央開放農村集市後這裡也就又重新興隆起來,現在已經形成了相當不錯的規模。
這裡的統稱叫老物件交易市場。
萬峰在這裡看到破舊的小人書,一些寫著抗美援朝和上山下鄉字樣的搪瓷缸子以及一些不知道是什麼動物的骨頭和不知真假的古董等。
當然這裡也夾雜一些新鮮的東西。
“我就經常在這裡賣電子錶和錄音機啥的,每天都有收穫,可以這麼說已經有好幾個小販子從我手裡分貨了。”蔣明洋洋得意地說道。
就八二年來說,這裡確實是個比較適合做生意的地方,而且是適合做各種生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