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這些商販進來來的隊伍出現了變化,有些家明顯是孩子跟著來了,有的乾脆就來了一個。

“嬸,今兒又來了?怎麼就你一個人來呀?我叔呢?”萬峰問一個賣鞋的商販。

“你叔去集市了,這樣這不兩不耽誤嗎。”

農民並不是愚笨的象徵,當他們找到了致富的捷徑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你看馬上他們就會兵分兩路經營了。

今天讓萬峰意外的是,這裡不但有了賣鞋的賣衣服的賣瓜的,竟然還多了幾個賣水果的和一個賣海貨的。

賣水果的自然都是自己家果樹上的產品,無非就是國光蘋果和一種叫紅綃的梨,這個季節也沒別的什麼東西了。

那個賣海貨的是半上午的時候正好馱著兩筐魚賣到了窪後,意外地看到這裡竟然有個小集市,也就順手就停下了。

看著銷量還不錯,不時有窪後人買個一斤二斤的。

為了表示對出售自己家農副產品的支援,萬峰掏錢買了一些蘋果和梨拿到機械廠和那些熱火朝天的工人分享。

因為進入了秋季,機械廠的活非常的忙碌。

脫粒機扒皮機雖然沒達到熱銷的程度,但也是天天有貨外發。

一個新的產品出現總是有一個市場適應期,扒皮脫離機現在就是這麼被適應的過程。

但是這條規律放到拖拉機上就有點不好用了,似乎拖拉機這玩意沒什麼適應期,打從蘇屯農機公司賣開始就始終維持了一個不錯的銷量。

萬峰還讓張廣垌到渤海廣播電臺和渤海日報一共花五百元投放了廣告,現在不但是蘇屯農機公司經銷,渤海農機公司也開始經銷。

這樣就造成了拖拉機的銷量就有點火熱了,機械廠門口幾乎天天有卡車停在門口,有蘇屯農機公司的也有渤海沿線一帶的農機公司。

只要湊夠兩臺拖拉機就馬上拉走。

連萬峰都納悶在還沒有完全進入聯產承包時期,這些拖拉機都被誰買走了?

機械廠專門生產拖拉機的那兩個車間一天能下線三臺拖拉機竟然沒有一點存貨。

因為沒有時間製作,周炳德的一噸翻到現在還差兩臺沒有交貨。

張海的嘴已經樂得像養漢老子的褲腰一樣了,整天就沒有收緊的時候,在窪後的大街小巷經常會聽到他哈哈哈的笑聲。

同樣樂得何不攏嘴的還有鄭老三。

他兒子到現在已經幹了一個月的活兒了,這小子和肖軍兩個人結成了棒車,兩個人天天一起從磚瓦廠往建築工地拉磚,也不知這兩個小子犯了什麼病,竟然一天來回跑四趟,這有點瘋狂了。

頭一個月就給鄭老三拿回家五百多元。

鄭老三哪裡有不樂的道理,照這個速度,明年五一他就能收回車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