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峰的策略是先用便宜一點的商品吸引人流,然後倒逼商販在窪後襬攤。

在這裡出售的服裝也會比集市上便宜點,鞋也比集市便宜一點,有這樣的利益驅使,貪圖便宜的百姓就會到窪後的集市來買,這樣就會形成人流,有了人流還愁商販不來嗎。

這樣經過口口相傳用不了多久來得顧客和商販會越來越多,擴散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

外地的客戶和商販慢慢也都會聚集到這裡來,批貨和進貨。

估計三五年後一個批發市場也就形成了。

義烏開始出現雛形的時候是八三年,西柳大概也就是今年在道邊出現幾個人擺攤。

總得來說窪後起步並不晚,如果經營得當,萬峰不覺得會比別的地方差。

萬峰已經在盤算一但集市形成他該幹什麼。

他準備把將威大隊的商店也搬到窪後來,就是搬不來也得蠱惑玻璃花經理在窪後開個分店。

一個商業中心沒有商店怎麼能行。

有了商店,再想辦法開個小吃部什麼的,在把隊部空閒的房子弄幾間出來當旅社,這樣硬體條件就差不多了。

外地若是來了客戶就有地方容身了。

可惜現在個人開店還得兩年時間,否則萬峰直接就開一個旅飯商店,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那些商販們抽著萬峰給他們的過濾嘴香菸,你一句他一句地嗆嗆了半天,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小萬!我有一點不明白的是,你這麼做好像鞋廠並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呀,這和鞋廠以前的銷量似乎沒什麼變化吧?”

萬峰呵呵笑了:“確實什麼變化沒有,但是窪後卻多了一樣東西。”

“多了什麼?”

萬峰打哈哈沒說多了什麼。

“好了,問題現在解決了,你們可以回去該幹嘛幹嘛了,這裡可沒人管你們的飯。”

商販們樂樂呵呵地走了。

商販們離開,萬峰也就進了鞋廠看第一套裝置的安裝。

吊車小心地把機器按照順序一臺一臺地吊進車間,為了往裡吊裝置,房蓋都掀了。

吊進去一臺張石阡就指揮機械廠的人安裝一臺,到中午時分第一套裝置全部安裝完畢。

吃完午飯,又開始往機械廠東邊空閒的廠房裡安裝第二套裝置。

昨天卸車的時候這套裝置就卸在這個院裡。

待這套裝置安裝完畢已經是又一天的太黑了。

張石阡又用了一天的時間幫著除錯機器,待機器除錯完畢,小隊這邊給張石阡結了帳,萬峰把他送到車站。

臨走時張石阡說了一句我可能還會來的話就上了車。

這次小隊買裝置萬峰也是出了一萬元的資本的,因此回到村裡萬峰就和張海已經會計出納進行了一個小型會議,主要就是萬峰和工廠的利益分配問題。

這個東西現在必須要搞明白,落實到白紙黑字上,免得將來生出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