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邊面對大姑娘溝有一片沙灘。

龍界邊要找一片沙灘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在岸邊走十幾裡地都不一定能看到一處沙灘。

起碼在紅毛基到思吉屯再到上游的五家子,這上下上百里的水路,萬峰記得只有四處沙灘,他們現在腳下的這片沙灘就是思吉屯大林子到小樺林三個大隊之間唯一的一處。

沙灘上泊著十多艘微乎。

這裡的船打魚並不是船隨便在江裡跑隨便下網,下小網的除外。

這些船打魚全是用一種叫趟網的漁網打魚,趟網前面是大眼,插八插十的大網眼,後面是插二插三的小網眼。

所謂的插幾插幾是江邊漁民一種最通俗粗略的叫法,以網眼能插進幾個手指頭為準。

能插進一個手指頭的叫插一網,插進兩個手指頭的叫插二,以此類推,數字越大,網眼就越大。

趟網通常長度超過幾十米,前面的大眼網大魚,後面的小眼網小魚,一種絕戶式的捕魚方式。

這條水道,是這一地區唯一能撒下趟網的水道,一次只能有一艘船下江。

船下江時先划到江心然後扔下一個大個的塑膠壺,塑膠壺的把手上拴著一股長繩子,繩子大約有三四十米長這頭連線在漁網上。

船上兩個人一個划船,一個下網,待船划到岸邊,漁網也就下完了。

這時漁船拴著漁網這頭順水往下漂,一直漂出能有幾里地,到達一個地方就開始收網。

同樣是一人划船一人收網,也不管網上的魚,把網收完後划到岸邊收拾。

放一次網大約需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思吉屯,大林子加上金宏才一共有九條漁船,就是從早晨矮幫到晚上,一條船一天能打兩網魚就不錯了。

岸邊就有來自吳縣縣城的一些魚販子等著船靠岸,這種魚一毛,這種魚一毛五這種魚兩毛的收。

這些販子把魚弄回去主要是賣給縣城裡的幾家飯店,賣不了才拿到農貿市場上去出售。

龍江裡的魚統稱為三花五羅十八子。

三花是鰲花、鯿花、鮚花,五羅是哲羅、法羅、雅羅、胡羅、銅羅。

十八子就比較多了反正都是帶子的,島子、七里浮子、牛尾巴子、鯉柺子、草根棒子、鯽瓜子、鰱子、嘎牙子、鯰魚球子、狗魚棒子、柳根子、船丁子、斑鱒子、青根棒子、黃姑子、紅眼瞪子、山鯉子、沙姑鱸子。

其實還有一些魚沒有被列入進去,比如有名的白漂子就不在十八子裡面,還有最最有名的馬哈魚也不在這個榜單上。

這些魚裡最值錢的是是三花裡的前兩花,五羅裡的前兩羅,以及十八子裡的七里俘子。

可惜這些值錢的魚裡萬峰只吃過哲羅和七里浮子,留下深刻印象是七里浮子,那是真香,完全不用放油,而且它身上的魚骨非常的柔軟,連刺都不用吐,用它燉土豆,能把舌頭都吃肚子裡去。

不知道今天能不能打到七里浮子,要是能打到中午一定要讓老金燉了。

賣錢?還不如裝到自己肚子裡保險。

如果這老賊不捨不得燉,萬峰就準備買下來,拿回家湟魚燉土豆。

別人吃總沒自己吃來得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