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嘻嘻哈哈地空著手出了商店,什麼也沒買。

也確實沒什麼買的,別的女人到商店裡主要是看布料和服裝,但欒鳳和江敏本身就是幹這個的,對於這些東西她們幾乎就是走馬觀花。

女人進商店不看服裝基本也就沒別的看的了,因此兩人在萬峰的陪同下白逛了一圈。

出了商店萬峰就帶著她們拐進了五交化,他想看一看腳踏車配件,主要是想看看二六車整個軲轆多少錢,用零配件組裝又需要多少錢。

在腳踏車組,萬峰找到了零配件,只是配件的數量並不多。

一個完整的二六車軲轆是十九元,自己組裝…反倒還貴了兩塊。

什麼世道!

十九元的價錢比萬峰預計還便宜了一塊錢,這是個好兆頭。

咦!那兩貨跑哪裡去了?

好像有幾分鐘沒聽到她們發出的噪音了,萬峰一轉頭就看到欒鳳和江敏站在家電櫃檯,探頭探腦地不知在看什麼。

萬峰走到兩人背後順著她們的視線望去,發現她們在看櫃檯裡一個放著吱哩哇啦聲音的東西。

欒鳳和江敏不知道那是什麼玩意,但萬峰卻認識。

那是一個卡式錄音機的機芯帶著一個收音機機芯,明顯還沒完成攢機,只不過是一個半成品,連外殼都沒做出來。

現在放的是收音機,訊號不好,吱哩哇啦的也不知道在放什麼。

萬峰依稀記得八十年代初城市裡曾經流行過一陣用錄音機機芯攢收錄機的事兒,當時錄音機剛出現的時候大幾百元的售價人們根本買不起,國內的一些廠家看到了商機就開始製作出售錄音機的機芯,大概是四十多塊錢一個。

人們就花錢買一個這樣的機芯然後再一點一點的買收音機配件,自己製作外殼組裝,最後攢成一臺收錄機。

當年還有雜誌舉辦過徵集大賽,還有獎金,聲勢很是浩大了一陣。

天京一個無線電廠的機芯還獲得過國家大獎。

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冷酷的,那些攢機的人還真就沒有幾個攢成功的,除了少數幾個持之以恆的人以外,大部分攢機者的產品最後都成了歷史文物。

萬峰記得好像這是再過幾年才會發生的事情,難道現在就出現了嗎?這是不是早了點?

哪裡出現問題了呢?不會是自己重生造成的時間紊亂吧?

只是現在攢機有用嗎?這沒有卡帶這玩意就是攢出來也沒什麼用呀!

國內79年就一個朱姓的女歌唱家出過一本磁帶專輯,但市場上幾乎沒有什麼痕跡,開放後第一批進入國內的磁帶是海外孤島上的劉文正,依然也是八二年上下才進入的。

當年這貨可是華語第一天王,不拉不拉不拉地唱過無數的歌曲。

但萬峰就記得了他兩首歌一首《熱線你和我》一首是《太陽一樣》,至於他其餘的歌曲就沒什麼印象了。

好像回憶的太遠了。

萬峰把自己從記憶裡拽出來,重新看著面前這個東西。

面前這臺機器就是這麼個二吊子產品,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夥正在裝模作樣地擺弄。

“哥!你這機芯是打哪兒買的?”萬峰在櫃檯外面探出腦袋問。

小夥回頭非常詫異地看了萬峰一眼,心裡大概在想這小子懂的東西還不少,竟然還認識錄音機機芯。

如果萬峰知道小夥心裡這麼想弄不好會告訴他老子還會擺弄MP4呢。

“是別人出差在首都買的。”

“多少錢買的?”

“四十七塊。”

臥槽,等於一個工人一個多月的工資。

“那你攢好了有卡帶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