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迎難而上(第2/4頁)
章節報錯
如果按照最初計劃進行,確實沒什麼難度可言。
可惜,那已經不可能了!
一週之後就要發動地面戰爭。
到時,有多少兵力?
帝國陸軍的2個裝甲師,2個陸戰隊的加強裝甲營,1個高巨陸軍裝甲旅,最多還加上沙烏地等國的幾個師旅。
當然,在前方衝鋒陷陣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2個師、1個旅與2個營。
這些部隊的總兵力,最多就5萬。
對面,那可是百萬大軍!
雖然伊拉克陸軍的常備兵力只有20多萬,即便算上共和國衛隊,也只有40萬,但是伊拉克已經完成戰爭動員,大約60萬預備役部隊都已經組建成軍,還動員了跟預備役相當規模的民兵。
即便不算民兵,伊拉克陸軍也有22個師與18個獨立旅,總兵力在80萬左右。
當然,伊拉克軍隊不會把兵力全都集中部署在南面,肯定得留下足夠的兵力守衛首都巴格達,以及北面的石油重鎮基爾庫克。
在理論上,伊拉克陸軍最多能把一半的兵力部署在南面。
這意味著要面對40萬大軍,而且肯定是伊拉克陸軍的精銳部隊。
更加要命的是,聯合部隊的優勢,也就是空中力量,被抽走了很大一部分,空中支援的力度肯定大不如前。
前面就已提到,海軍已經調走2支航母戰鬥群。
哪怕幾天後會增派1支過來,也只是聊勝於無。
道理也很簡單,增派過來的航母戰鬥群就只能部署在穆阿海,無法進駐波沙灣,艦載機的出擊半徑超過了800千米,作戰效率肯定是非常低下,而且在穆阿海的北部海域,最多也就只能部署2支航母戰鬥群。同時部署3支航母戰鬥群,會因為過於擁擠,艦隊無法展開導致戰鬥力受限。
要說的話,這也是首先得解決的問題。
丁鎮南做的第一個安排,就是聯絡海軍司令部,詢問能不能讓艦載航空兵上岸,也就是部署在陸地機場上。
當然,要部署的不止是增派的航母戰鬥群搭載的艦載航空兵聯隊。
帝國海軍擁有15支航母戰鬥群,卻有16支艦載航空兵聯隊,不過其中的第16聯隊為訓練性質。
其實,這個編制規模遠遠超過了實際需要。
因為任何時候,在15支航母戰鬥群當中,最多隻有12支處於部署與訓練狀態,也就是隨時都有3艘航母在進行維護與檢修,所以理論上,只需要12支艦載航空兵聯隊,就能夠滿足日常部署需要。
正是如此,在過去十幾年裡,論議兩院一直在設法讓海軍削減3支艦載航空兵聯隊。
所幸的是,在周湧濤住進了首輔官邸之後,相關的提案全都煙消雲散。
在現實中,處於部署狀態下的艦載航空兵聯隊肯定不會超過9支,即在和平時期最多隻有9支航母戰鬥群處於部署狀態,除掉進行維護的3艘航母之外,另外3艘航母會在港口裡休整。
換句話說,隨時有6支艦載航空兵聯隊處於休整與訓練狀態。
這可是差不多600架艦載機!
在這裡面,只是戰鬥機與攻擊機就有400多架。
這是什麼概念?
之前,空軍部署在波沙灣地區的戰術飛機,總共都還不到40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