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憑藉這些強大的效能,DK30B成為了當今最先進的反艦導彈。

當然,威力也不可小覷。

因為不再追求1500千米的射程,所以DK30B配了一具500千克級的半穿甲戰鬥部,實際質量其實僅400千克出頭,不過裝藥量高達120千克,採用的還是過去只用在魚雷戰雷頭上的高能炸藥。

在理論上,1枚DK30B就能夠擊沉一艘5000噸級戰艦,或者重創1艘萬噸級戰艦。只要3到5枚就能夠擊沉1艘萬噸級巡洋艦,而命中5到8枚就能夠讓1艘超級航母喪失作戰能力。

對付結構強度差得多的登陸艦船,更不在話下。

其實,登陸艦船在結構上更接近民用船隻,而不是戰艦。

主要就是,登陸艦隊需要搭載大量作戰部隊與重型裝備,只能採用大分艙結構,強度肯定成問題。這裡面,關鍵是用來搭載登陸艇與氣墊船的塢艙。因為在水線以下,所以在受損之後更容易導致登陸艦沉沒。

針對這個問題,帝國海軍在前幾年就提出,在主要使用直升機與垂直起降攻擊機的兩棲攻擊艦上取消塢艙,不再搭載登陸艇與氣墊船,此舉不但能提高生存行能,還能夠擴大機庫面積。只可惜,在反覆論證之後,因為陸戰隊堅決反對,取消塢艙的事情不了了之,此後就再也沒有下文。

至於其中關鍵,主要是直升機沒辦法投送重型裝備,而對於在登陸之後得在海灘上背水一戰的陸戰隊來說,裝甲力量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相對於更強大的空中突擊能力,由登陸艇與氣墊船賦予的投送能力,明顯要重要一些。再說了,登陸艦屬於海軍,跟陸戰隊並沒有直接關係。

可見,用幾百枚反艦導彈去對付紐蘭登陸艦隊,簡直是浪費!

按管島那邊發來的訊息,DK30B的可靠性超過90%,在20架轟炸機攜帶的480枚導彈當中,有大約440枚順利發射了出去。

平均下來,就算把護航戰艦算上,每艘紐蘭艦船都要遭到10枚導彈攻擊。

別說是登陸艦,就算貨真價實的戰艦也扛不住!

要說的話,DK30B在實戰中表現出的可靠性,明顯要比測試結果好得多,不過也跟充分的戰前準備有關。

這輪攻擊,進行得非常順利。

凌晨3點不到,管島那邊發來了第一份確切的戰報。

紐蘭登陸艦隊已被全殲,包括4艘“基德”級防空驅逐艦在內的8艘護航戰艦,以及大大小小的38艘登陸艦全被擊沉,或者是即將沉沒。按照前線部隊的報告,沒有必要發起第二輪攻擊,至少暫時不需要。

提供甄別報告的是一架前出的“轟9D”,也就是甲編隊的領隊長機。

在任何一支轟炸機部隊裡面,都會有幾架轟炸機進行過特別改造,安裝了照相機之類的簡易偵查裝備,或者是具有測繪功能的對地與對海搜尋雷達,以便在完成打擊之後,對攻擊結果進行甄別。

通常都是領隊長機。

此次,在甲編隊裡,就有4架“轟9D”配有對海搜尋雷達,負責在完成攻擊之後進行甄別。

使用對海搜尋雷達,轟炸機不用飛得太近。

此外,夜間也沒辦法使用照相機。

其實,負責執行甄別任務的,還有一直伴隨預警機活動的電子偵察機,也就是透過監視敵艦的無線電活動來判斷敵艦的狀態。

在戰鬥狀態下,沒哪艘戰艦會保持無線電靜默。

這樣一來,只是透過敵艦防空雷達產生的電磁輻射,就能對敵艦的狀態做出一個相對較為準確的判斷。

比如,在轟炸開始前後,4艘“基德”級的對空搜尋雷達一直在工作,此後還用了火控照射雷達。到攻擊結束,4艘驅逐艦的雷達都處於“關閉”狀態,發出的電磁輻射全都來自無線電臺。

大部分登陸艦都配備了自衛用的近程防空武器,肯定配有相應的火控系統,一般都是簡易的火控雷達。

只是,幾十艘登陸艦集中在一起,因此就算截獲了大量訊號,也很難判斷這些訊號到底是來自哪艘登陸艦。

綜合這些情報,有理由相信,紐蘭海軍的登陸艦隊已經完蛋。

不過,白華偉等人最關心的,並不是這些戰報,而是之前收到的訊息,在第一份戰報裡面提到的一件事情。

前出的4架“戰9B”在快要追上登陸艦隊的時候,遭到紐蘭戰鬥機攔截!

準確的說,其實是空軍的預警機及時發現逼近的紐蘭戰鬥機,隨後引導“戰9B”進入空戰狀態。

可問題是,戰報中並沒有提到具體的情況。

唯一算得上具體的,也就是空中交戰的持續時間還不到15分鐘。在“戰9B”佔據有利位置之後,那些紐蘭戰鬥機就轉向撤走了。接下來,2架“戰9B”加速追擊,並且在追擊的過程當中發現了登陸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