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獨門絕技(第2/3頁)
章節報錯
要說的話,這也是7500千米最大航程的依據。
只是,現實情況肯定比設計時參考的理想情況複雜。
此次任務,是從基斯海軍航空站起飛之後,飛到中轉島的北部與東北海域,在完成偵查任務之後,再飛往西南東望洋的努美阿島,航程接近9000千米,而且中途沒辦法進行空中加油。
此外,在中轉島的南面,沒有能讓“暗夜鳳凰”降落的機場!
在管島的東邊,跑道足夠長,而且達到了甲級標準,也就是鋪裝標準足夠的高,能夠承受特種飛機降落產生的強大沖擊力的機場,其實就只有4座,除了基斯海軍航空站,以及烏木空軍基地外,另外兩座分別在霍努島與約頓島上。在紐蘭共和國參戰後,這兩座機場都遭到了重點轟炸。
其實,所有的4座甲機機場都遭到了轟炸。
所幸的是,紐蘭軍隊依靠的肯定是幾年之前的情報。
基斯海軍航空站在3年前才進行擴建,其實是修繕,然後順帶重新鋪裝了跑道,使其達到了甲級標準,而在此之間,這座機場都是準甲級,只能支援戰略運輸機,無法為特種飛機提供服務。
此外,在此期間興建了幾座大型機庫。
關鍵就是,全都是恆溫機庫!
這可是真正的高檔玩意。
在“攻11”誕生之後,空軍才修建了第一座恆溫機庫,或者說只有隱身攻擊機需要在恆溫機庫裡面進行維護保養。
主要就是,隱身塗料太嬌氣,而且很容易損壞。
在理論上,“攻11”每飛20次就要重新“裝扮”一番,重新刷一遍隱身塗料,而且每次飛行後都要修補。
正是如此,在主要的空軍基地裡都有恆溫機庫。
在這方面,海軍也沒有落後。
雖然沒有采購空軍的“攻11”,而且就算買了也無法使用,“攻11”那糟糕的低速效能根本就上不了航母,但是海軍投資研製的,擁有最高優先權的“攻12”已經進入到原型機試飛階段。
“攻12”也是隱身攻擊機,同樣採用了隱身塗料。
顯然,在正式裝備之前,準確說是在試飛階段,肯定要考慮到海軍所面對的各種複雜的作戰環境。
其中包括高緯度地區的海洋環境。
顯然,基斯海軍航空站就是這類環境。
關鍵還有,基斯島遠離帝國本土,而且只有1000多名居民,還全都居住在由海軍管理的小鎮上。
也就是說,洩密的機率更低。
要說的話,空軍選擇把“暗夜鳳凰”部署到烏木島,也與此有關。
烏木島比基斯島更荒涼,只有421名本土居民。
按海軍的安排,“攻12”將到基斯海軍航空站進行驗收測試飛行,也就得在此修建恆溫機庫。
也就是這幾座恆溫機庫為部署“暗夜鳳凰”提供了方便。
主要就是,足夠大,而且內部設施與裝置一應俱全。
顯然,紐蘭軍隊並沒有獲得準確情報,不清楚基斯海軍航空站的具體情況,結果在摧毀跑道,以及主要的基礎設施之後,就沒有保持打擊勢頭,讓基地的駐軍官兵有時間修復受損的跑道等基礎設施。
其實,也跟烏木空軍基地恢復了部分運作能力有關。
在10月5日,駐軍修復了一段跑道之後,空軍向烏木基地派遣了20架“戰10C”,恢復了在該方向上的作戰巡邏。
此後,在攔截紐蘭轟炸機的行動當中,這些“戰10C”表現得非常積極。
要說的話,“戰10”本身就是空優戰鬥機。
雖然在實戰中,“戰10”往往被派去執行“扔泥巴”的攻擊任務,但是在最初,空軍想要獲得的是空優戰鬥機。
簡單的說,就是比重型戰鬥機更敏捷,更適合進行格鬥空戰的戰鬥機。
其實,在設計“戰10”的時代,各國空軍心目中理想的戰鬥機,就是這種輕巧靈活的小型飛機。
與“戰11”相比,“戰10”除了更小之外,幾乎沒什麼區別。
雖然最快速度只有2.0馬赫,但是在絕大部分時候,不需要飛得更快,哪怕是攔截來襲的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