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天是白止戰的外侄,也就是張小卿的侄子,在上次大戰結束後才參軍服役,而且託張小卿的關係,以參謀身份進入第四艦隊,當時擔任第四艦隊司令官的就是周湧濤,即周湧濤是張曉天的直接領導。

要說的話,周湧濤也就只比張曉天大了14歲。

顯然,兩人在身份,以及職權上的差距肯定不是14年能夠彌補的了。

可見,也就是這段經歷,讓張曉天根本就沒有直接面對周湧濤的膽量,特別是在重大決策上。

這裡,就包括本次作戰行動。

不是艦隊指揮官的人選問題。

張曉天是白華偉的表哥,雖然兩人差了十幾歲,但是親緣的關係,讓張曉天成了白華偉最堅強的後盾。

說句不太客氣的話,白華偉在海軍中平步青雲,跟張曉天有很大關係。

張曉天跟周湧濤的分歧,主要是在指揮許可權上。

按照張曉天的意思,應該適當的限制艦隊司令官的許可權,確保在任何時候,都能如臂使指的控制艦隊。

關鍵就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後方對戰場局勢的瞭解與掌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不存在因為遠離戰場,無法準確掌握敵情的問題。憑藉先進的通訊裝置,能夠確保及時準確的把作戰命令下達給前線部隊。

其實,這也是第三輪軍事變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按照設想,在完成對通訊系統的改造之後,指揮系統將變得更加扁平,理論上,後方的司令官能夠直接向一線作戰部隊下達命令,甚至能夠從最小作戰單位,比如海軍的艦艇,獲取實時的戰場資訊。

雖然第三輪軍事變革才剛剛開始,遠沒有到完成的時候,但是從艦隊獲取戰場資訊,並且向艦隊下達作戰命令,不存在太大技術難度。在過去幾年的艦隊對抗演習中,都有相關內容的演練科目。

只是,周湧濤認為沒有必要做此調整,堅持採用傳統的指揮體系。

當然,往根本上講,不是張曉天不信任白華偉,也不是周湧濤要放權,更不是為了艦隊的控制權。

在根本上,兩人在此事上的分歧,其實是在戰略層面上。

前面已經提到,周湧濤是新軍事學說的支持者,還一直在栽培丁鎮南,讓他獲得足夠的鍛鍊。

相對而言,張曉天就是另外一個極端。

要說的話,其實是兩人站的高度不同,才有不同的觀點。

站在張曉天的高度,也就是海軍參謀長的位置,首先考慮的自然是海軍的利益,特別是發展方向。

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海軍將領大多反對新軍事學說的關鍵所在。

不要忘了,白華偉在最初的時候也反對新軍事學說,還將其當成異端看待。

關鍵就是,在新軍事學說裡,海軍的地位遭到削弱,哪怕沒變得無足輕重,也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戰力。

按照新軍事學說的討論,以小規模戰爭為主的時代,海軍扮演的角色,更接近於靠前部署的兵力投送平臺,以及為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並且在必要的時候對敵對國家發起戰略打擊。

當然,還包括對敵國實施戰略封鎖與禁運。

看上去是任務繁重,可是跟全球大戰相比,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

在全球大戰中,海軍能決定戰局發展,甚至是最終勝敗。關鍵是,在全球大戰中首先要確保的就是制海權,只有在掌握了制海權之後,才能夠發動戰略進攻,也才有希望取得最終勝利。

可見,在全球大戰當中,一支強大的海軍是獲得最終勝利的先決條件。

之前兩次全球大戰,無不是如此。

在小規模區域性戰爭當中,那就不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