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關鍵其實是北面的阿拉斯地區,準確的說是屬於阿拉斯地區的阿留群島。

前面已經提到,早在100多年之前的始武大帝時期,帝國擊敗當時的駱沙帝國,獲得了包括阿拉斯在內的極北地區。只是受國力限制,帝國沒能及時出兵佔領遠在北孤大陸西北角的阿拉斯地區。當時的紐蘭聯邦趁虛而入,出兵佔領與控制了阿拉斯地區。直到第二次全球大戰後期,帝國才出兵奪回了阿拉斯地區,還將其設為第四十五個行省級轄區,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嚴格說來,帝國沒有奪回整個阿拉斯地區。

在楓葉國的西海岸外面,緊挨著紐蘭共和國的門戶群島,直到現在都由紐蘭共和國實際控制。

這也成為了紐蘭共和國宣稱擁有阿拉斯地區主權的一大依據。

阿拉斯地區的主要問題,其實是人煙稀少。

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帝國一直在鼓勵向阿拉斯地區移民,比如為長期生活在阿拉斯地區的移民免除個人所得稅,為當地居民提供生活補貼,後來甚至無條件的為任何去當地定局的帝國公民提供5平方千米的土地,但是相對惡劣的天氣,以及嚴酷的生存環境,帝國當局的鼓勵政策依然顯得不夠給力,至少不足以打動帝國民眾,移民政策產生的效果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直到現在,整個阿拉斯地區的居民都還不到500萬!

跟已經達到10億的人口總量比,這點居民顯然太少了。

此外,在這500萬居民當中有大約300萬住在南部地區,也就是阿留群島南端的幾座島嶼上。

至於北部地區,幾乎全是人跡罕至的雪原。

由此可見,阿留群島是阿拉斯地區的核心所在。

由阿拉斯地區進軍北孤大陸?

顯然,這是紙上談兵才有的想法。

雖然阿拉斯地區是北孤大陸的一部分,東邊就是楓葉國,而且其東南的門戶群島鄰近紐蘭共和國的西海岸地區,但是在極北地區與阿拉斯地區之間,隔著一條几十千米寬,常年風急浪高的海峽。

關鍵還有,從帝國本土核心地區到阿拉斯地區,沒有鐵路與公路,只能走海運。

此外,從阿拉斯地區到紐蘭共和國西海岸地區,哪怕是到楓葉國,同樣沒有具有軍事價值的道路,依然只能走海運。

既然是走海運,有什麼理由不選擇霍瓦依群島,而是去環境惡劣的阿拉斯地區?

對紐蘭共和國來說,阿拉斯地區同樣是一片難以逾越的死地。

從阿拉斯地區攻打帝國本土,同樣是紙上談兵。

只是,也不能說阿拉斯地區毫無價值。

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帝國耗費大量的資金,在阿留群島南部的幾座島嶼上,建造了數座綜合軍事基地。

主要就是空軍基地與海軍航空兵基地。

利用這些基地,尤其是部署在這些基地裡的反潛巡邏機,帝國海軍在此打造了全球最為嚴密的反潛網。

簡單的說,從阿留群島往南,一直到霍瓦依群島最西邊的中轉島,沿著貫穿北東望洋的皇帝海山,建立起了一條以海底聲納基陣為主,由反潛巡邏機與反潛艦艇加強,隔斷整個北東望洋的反潛壁壘。

這條看不見的壁壘,是帝國核心利益圈的外圍防線。

關鍵就是,在霍瓦依群島以北的北東望洋,一直到阿留群島,就沒有幾座島嶼。

在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帝國海軍的潛艇就充分利用了這個地理因素,透過北東望洋前往紐蘭本土西海岸附近海域執行破交任務。也就是在此期間,帝國海軍發現了一個秘密,即源自西東望洋,流經了狹夷本土,沿千島群島與阿留群島向東而去,最終到達北孤大陸西海岸的北東望洋暖流。

利用這條平均速度在5節左右的暖流,潛艇能夠減少大約五分之一的航渡時間。

到了戰後,北東望洋更是成為帝國潛艇與紐蘭潛艇鬥法的天堂。

當然,從巨大陸東部地區到北孤大陸西海岸的最短航線就要經過北東望洋。

高峰時期,也就是波伊戰爭期間,在北東望洋活動的帝國潛艇與紐蘭潛艇,加起來超過了100艘!

帝國海軍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潛艇事故就發生在這裡。

雖然帝國海軍對外宣稱,導致“蛟鯊”號失事沉沒的原因是氧氣洩漏,但是這麼說只是為了應付民眾,真實原因是一次差點引發第三次全球大戰的潛艇對抗,“蛟鯊”號的對手就是一艘紐蘭海軍的攻擊潛艇。不是紐蘭潛艇用魚雷擊沉了“蛟鯊”號,而是“蛟鯊”號在對抗的時候,超過了最大潛深。

當然,紐蘭海軍的損失也很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