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官兵狀態(第2/3頁)
章節報錯
比如射程從DK6的24千米提高到40千米,最好能達到50千米;能夠攻擊掠海飛行的目標,射高不低於12000米,最好能有20000米;可用機動過載不得低於45G,末端為主動制導,最好能採用多模式導引頭;導彈的發射質量不超過DK6,並爭取減重20%;彈體長度不超過DK6,且必須採用摺疊彈翼。
雖然帝國海軍提出的效能指標並不低,但是得益於技術進步,特別是比衝更大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以及電子裝置小型化,只要不是太在乎成本,研製出滿足海軍要求的導彈並不是問題。
其實,在研製後期,帝國海軍已經基本放棄了DK6的發射系統。
道理也很簡單,隨著“青州”級大量服役,“盧城”級驅逐艦開始接受現代化改進,垂直髮射系統成為了主流,傳統的斜臂發射架與箱式發射系統肯定會被淘汰,相容DK6發射系統已經沒有多大意義。
當然,“陳炳勳”級航母採用的依然是DK6的發射系統。
其實,連“薛遠征”級都一樣。
不止因為便宜,還跟航母的佈局有關。在寸土寸金的飛行甲板上,沒地方安裝垂直髮射系統,用來自衛的中短程防空導彈都安裝在外飄甲板上,也就沒法採用需要佔用內部空間的垂直髮射系統。
當然,從實際使用的角度看,也沒有必要。
航母需要的是自衛火力,區域與遠端防空由巡洋艦承擔,因此航母的防空系統以點防禦為主。
簡單的說,憑藉1130A與DK16,“賀永興”級擁有6艘“陳炳勳”級中,最為強悍的自衛火力。
因為具備發射後不管的能力,不再受火控通道限制,還能夠攔截帖海飛行的超音速反艦導彈,所以只是DK16系統,就把航母的防空反導能力提高了數十倍,讓航母首次擁有了可靠的自衛火力。
如果“賀永興”號早幾個月過來,肯定會取代“劉長勳”號,成為特混艦隊的旗艦。
關鍵就是,第二批次的3艘“陳炳勳”級都按照旗艦的標準建造,都配備了完善的艦隊指揮系統。
原因就是,在建造第二批“陳炳勳”級的時候,帝國海軍放棄了專職旗艦。
雖然把2艘在大戰後建造的專職旗艦,即“天嶺”號與“安嶺”號儲存了下來,分別擔任東望洋艦隊與南方艦隊的旗艦,但是在帝國海軍的造艦規劃中,早就確定不再建造形同雞肋的專職旗艦。
其實,專職旗艦本身就是特殊時代的產物。
隨著電子裝置做得越來越小,效能卻越來越好,根本就不再需要用一艘幾萬噸的戰艦來搭載通訊裝置。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帝國海軍要求所有航母都得具備充當旗艦的能力。
正是如此,“賀永興”號成為第四十一特混艦隊的“副旗艦”,而且單獨編為1支航母戰鬥群。
這麼安排,跟“賀永興”號來自南方艦隊有關。
除了航母,編在同一支航母戰鬥群裡的2艘防空巡洋艦,3艘通用驅逐艦與3艘反潛護衛艦全都來自南方艦隊。
要說的話,就只有在海面下活動的大型攻擊潛艇屬於東望洋艦隊。
這一套南方艦隊的體系,在東望洋這邊總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其實,這也算是帝國海軍的“光榮”傳統。
發展至今,南方艦隊與東望洋艦隊依然是水火不容。
用周湧濤的話來說,哪一天,南方艦隊與東望洋艦隊的官兵不再爭鬥,那才真的要感到擔憂。
時至今日,南方艦隊與東望洋艦隊的關係,更像在相互競爭。
顯然,在和平時期,這種來自內部的競爭是推動海軍發展的主要力量。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已經持續了數十年的艦隊對抗演習。
大戰結束之後,艦隊對抗演習改為在南方艦隊與東望洋艦隊之間舉行,交替在雙方主場進行,而且輪流扮演假想敵。
今年的艦隊對抗演習在南方艦隊的主場梵炎洋進行,東望洋艦隊派“周寬德”號航母戰鬥群參演,並且充當假想敵,偷襲處於非戰備狀態下的南方艦隊,以檢驗南方艦隊的防禦體系與戰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