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內在關係(第2/3頁)
章節報錯
預計,將在夜間與第24機步師外圍部隊遭遇。
這可不是好事。
為了降低國防開支,集中有限的財力搞工業化,在正式加入東方集團之後,巴鐵就把南部地區的防禦交給盟友,也就是梁夏帝國。在過去的20多年裡,第24機步師的頭號任務就是守住卡拉奇。
巴鐵就只有這一座大型深水良港!
當然,帝國也需要這座港口。
正是如此,巴鐵陸軍才能把常備兵力削減到60萬,而且把主力裝甲部隊全都部署在中部與北部地區。
這麼安排,還跟巴鐵的地理環境有關。
受到塔爾沙漠隔絕,以卡拉奇為核心的南部地區跟中部地區的關聯不是很緊密。
因為只有一條鐵路,公路的通行能力也很一般,所以裝甲部隊在兩個地區之間難以來回機動。
總而言之,守衛卡拉奇的主力是第24機步師。
現在的問題是,梵羅陸軍很有可能把重點放在南面。
不止是為了打下卡拉奇,也是要打垮第24機步師,或者說透過對付第24機步師向梁夏帝國施壓。
其實,只是強攻卡拉奇,就足夠讓梁夏帝國出兵參戰了。
雖然在周湧濤擔任帝國首輔之後,帝國加大了在巴鐵的投入,包括動用大量資源來擴建瓜達爾港,但是才短短几年時間,就算瓜達爾港已經具備支援艦隊作戰的能力,也沒多大的價值。
關鍵就是,沒有通往瓜達爾港的鐵路,唯一的地面交通就是一條沙漠公路。
主要還是得依靠卡拉奇。
可見,只要梵羅國在此方向上投入了重兵,帝國就必須出兵,還要以最快的速度把主力部隊運送過去。
比海運還快的,也就只有戰略空運了。
這裡面涉及到大量問題。
首先就是,要不要著重加強第24機步師?
雖然在卡拉奇有3個作戰旅,但是這3個旅都屬於西部戰區,按計劃是加強給第17裝甲師,而第24機步師屬於南部戰區,就算指揮體系是大差不差,西部戰區的軍官也未必願意接受南部戰區的指揮。
那麼,就得考慮把第17裝甲師送往巴鐵。
如果有足夠多的運輸機,特別是“運10A”戰略運輸機,在理論上只需要一週,就能夠把第17裝甲師的全部官兵與裝備送到卡拉奇附近,然後用2到3天時間,就能讓作戰部隊進入狀態。
可惜的是,帝國空軍根本沒有足夠多的戰略運輸機。
現在,幾乎所有“運10A”都在大陸戰場執行任務,而且是很重要的任務,沒辦法分身他處。
此外,就算有足夠的戰略運輸機,也等於要削減在波沙灣的兵力投入。
從這個角度看,梵羅國在這個時候參戰是為了拯救即將戰敗的伊拉克。
看得再長遠點,也是在給波伊國打氣,好讓波伊國儘快出兵參戰,從而在波沙灣方向上反敗為勝。
那麼,果真如此嗎?
對施授良做的這個分析,丁鎮南不是完全贊同。
首先就是,伊拉克會因為梵羅國參戰而免於戰敗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哪怕立即讓第17裝甲師去巴鐵,在第7裝甲師已經完成了擴編,而且能夠繼續擴充為野戰軍的情況之下,侯賽因政權最多也就能多存活一段時期,長則一個月,短的話恐怕連一個星期都沒有。
此外還有,伊拉克是否戰敗,對大戰的影響可以說微乎其微。
毫無疑問,不管從哪個方面考慮,梵羅國參戰,跟伊拉克沒任何關係。
至於給波伊國打氣,那就更不靠譜了。
波伊當局搖擺不定,根本就不是秘密,而且波沙灣地區聯軍雲集,除了有即將擴充成野戰軍的第7裝甲師,還有西部戰區的第14機步師,因此波沙領導人未必有膽量在這個時候參戰。
再退一步,就算波伊國參戰,也未必會面向伊拉克,更有可能是對付巴鐵。
往簡單說,就是從西邊攻打巴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