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戰術調整(第2/4頁)
章節報錯
在之前的幾天裡面,帝國陸軍的第17裝甲師已經透過塞勒曼機動到了塞馬沃,並且開始為進攻巴格X做準備。
至於後勤保障,暫時主要靠空運。
要說的話,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為了支撐第17裝甲師,丁鎮南透過施授良搞到了20架重型戰略運輸機,還有60架大型運輸機。
這些運輸機以哈立德國王軍事城,以及另外幾座大型機場為基地,每天能向塞馬沃運送大約2500噸物資。
其實,運力還能夠提高。
在理論上,執行往返航程不到2000千米的運輸任務,20架“運10”與60架“運11”每天能飛2個來回,最多能向前線運送上萬噸物資,即便無法每次達到最大運載量,也能夠運送7500噸。
只是,限制運輸能力的,不止是運輸機的運載能力,還受機場的吞吐能力限制。
在塞馬沃,只有一條2000米的跑道。
這意味著,“運10A”沒法滿載降落,準確說無法以設計的最大重量著陸,必須得降低重量。
在2000千米的跑道上著陸,“運10A”除了降低載油量,載貨量還要減少到80噸。
這個運力,並不比載重量超過60噸的“運11”強多少。
使用“運10A”,也主要是其貨艙尺寸更大,能夠運送ZT99B這樣的主戰裝備,以及部分大尺寸貨物。
此外,塞馬沃機場幾乎沒有基礎設施,沒法為運輸機提供有效的保障。
這意味著,運輸機在卸下了貨物之後就要起飛,因此在做任務規劃的時候,得把返航的燃油計算進去,進一步降低了載重量。
不說別的,因為跑道的週轉時間高達30分鐘,所以該機場在理論上,每天就只能接納48架次的運輸機。
要達到每天7500噸的運量,首先就得把跑道的週轉時間縮短到10分鐘以內。
所幸的是,帝國空軍已經派來專門的工程部隊。
按前線提供的報告,肯定能在下個月,也就是開始攻打巴格X的時候把空運量提高一倍以上,平均每天為5000噸。
其實,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丁鎮南去前線,就是要了解這方面的情況。
支援達到滿編戰鬥狀態,而且得到加強的第17裝甲師,一天5000噸的補給量,其實根本算不上充足。
現在,第17裝甲師共有5個作戰旅。
其中,第171旅與第172旅是貨真價實的裝甲旅,裝備規模差不多,各自擁有330輛主戰坦克與300輛步兵戰車,此外還擁有包括數十門自行榴彈炮在內的近千輛,各種性質的戰鬥車輛。
第173旅與第177旅都是機步旅,其中第177旅是臨時組建的預備隊,裝備水準相當於第173旅的七成。在第173旅,差不多有240輛主戰坦克、380輛步兵戰車,以及近千臺其他作戰車輛。
第174旅為炮兵旅,主戰裝備的180門自行榴彈炮與80多門遠端火箭炮。
除了這5個作戰旅,第17裝甲師還有1個航空支援旅,擁有300多架直升機,其中的主力是大約200架“直8”系列通用直升機,以及大約80架“直X”系列重型直升機。因為是不承擔作戰任務的航空支援部隊,所以該旅沒有配備武裝直升機,不過可以按需要在作戰時增編。
此外,還有數量眾多的師直屬特戰營。
全師,總兵力已經超過3萬。
前面已經提到,這種大而全的編制體系一直就是帝國陸軍的特色。
和平時期,帝國陸軍的所有甲種師都按照軍的規模搭建指揮機構,而甲級步兵師身按照集團軍的規模在搞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