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從長遠看,特別是控制了波沙灣,金元跟石油掛鉤,以及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都給帝國帶來了實質性的好處,可是隻要第三次全球大戰不可避免,這些所謂的好處就全都是鏡花水月。

可見,帝國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當中獲得的好處,全都是不確定的。

正是如此,帝國高層在最近幾年,一直在討論,是否有打全球大戰的必要。

要說的話,在能不能透過全球大戰獲得實質性利益的問題上,帝國高層基本上已經達成一致。

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其實是除了全球大戰之外,還有別的手段嗎?

當然,這種戰略層面的問題,僅限於高層。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丁鎮南提出了那套有名的軍事理論,並且引起了周湧濤等帝國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關鍵就是,丁鎮南提出的軍事理論解決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不是說按照速決戰的思路打全球大戰,而這套軍事理論,從戰術層面否決了全球大戰的價值。

或者說是證明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不管帝國怎麼努力,都無法打贏全球大戰!

嚴格的說,梁夏帝國並沒有取得第二次全球大戰的絕對勝利,因為大戰結束時,紐蘭共和國沒有戰敗投降。

既然無法打贏全球大戰,為什麼還要打全球大戰呢?

可惜的是,丁鎮南“出身”的時間太晚了。

如果能早幾年,哪怕在新曆144年的時候,有人提出了這套軍事理論,或許就不會出現當前局面。

多出3年時間,帝國能夠做很多事情。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沒爆發全球大戰,那麼在打贏了波沙灣戰爭之後,帝國能用3年時間打一場規模更大,也更具震撼性的戰爭,也就有把握透過這場戰爭,讓迢曼帝國與紐蘭共和國知難而退。

其實,相關的戰略計劃一直都有。

按最後一次做出的調整,在波沙灣戰爭結束後,帝國將透過支援巴鐵,發動以肢解與蠶食梵羅國為目的的地區戰爭,從根本上消除最大的切身威脅,並且透過實際行動檢驗由周湧濤提出的“蠶食戰略”。

以帝國軍隊在波沙灣戰爭當中的表現,打垮梵羅國不是什麼難事。

要說的話,只要針對梵羅國的戰爭打響了,全球大戰將成為歷史。

道理也很簡單,其他超級霸權肯定會效仿,或者說被迫效仿“蠶食戰略”,從根本上改變以全球大戰為代表的對抗方式。

這樣一來,超級霸權都會走上蠶食周邊小國的道路,而在上次大戰之後建立起來的,以結盟為基礎的全球秩序就將土崩瓦解。

關鍵還有,只是蠶食周邊的小國,就足夠超級霸權忙活幾十年了。

其實,這也是戰略轉型。

簡單的說,就是由之前的決戰性質的全球大戰,轉變為持續數十年的,以戰略擴張為根本目的的區域性戰爭。

進入擴張時期,所有的擴張戰爭都有明確目的,或者說都以增強本國的實力為目的。

要說的話,這也是周湧濤堅決主張首先拿梵羅國開刀的原因,而且第一步就是要肢解梵羅國。

一個統一的梵羅國,誰都吞不下。

就算梁夏帝國,一次吞下有7億多人的梵羅國,也肯定消化不良,到最後甚至有可能被活活撐死。

顯然,蠶食才是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