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必不可少(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個時間視窗不會一直存在下去!
從當前的局面來看,最快一個月之後,擊敗兩河國之後,梁夏帝國就能透過增加部署在巴鐵的航空兵,就能夠用一支艦隊封鎖梵羅國,在東望洋上保持5艘航母,從而保持足夠的兵力。
哪怕沒有在1個月內戰勝兩河國,梁夏海軍也會在2個月後,獲得2艘完成維護保養的大型航母。
到時,仍然能在東望洋保持5艘航母。
半年之後,隨著封存的航母重新投入使用,以及大修的航母重新入列,梁夏海軍的實力將達到開戰後的第一個高峰。
擺在紐蘭共和國面前的現實非常殘酷。
錯過這個時間視窗,就再也別想奪回霍瓦依群島了!
霍瓦依群島又不是大陸,土著居民總共不到10萬,也許再過幾十年,就都成了梁夏帝國的臣民。
此外,還有西南東望洋,也就是奧國。
在上次大戰的後期,也就是布蘭王國戰敗之後,梁夏帝國就出兵奧洲,控制了這塊原本屬於布蘭王國的殖民地。
嚴格說來,奧國當時在名義上依然是布蘭王國的附屬國,只是擁有自治權。
不說別的,奧國的國家元首,即總督,依然是由布蘭王國的國王任命,而且奧國在法理上屬於布蘭王室的海外領地。
在獲得了實質性的獨立之後,總督就只是一個象徵,大權掌握在總理手上。
因為布蘭王國已經戰敗,而且紐蘭共和國也喪失了在東望洋上發動反擊的能力,連東望洋艦隊都全軍覆滅,所以在梁夏帝國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奧國當局做出了理智選擇,向梁夏帝國投降。
問題,就出在這裡!
在策劃投降的時候,奧國的那些政客,不知道是腦袋進了水,還是哪根腦筋搭錯線,竟然要公開投降。
按戰後的解釋,奧國領導人希望透過公開投降,爭取更多的優待條件。
比如,確保奧國在戰後依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不會因為戰敗而淪落成為梁夏帝國的殖民地。
這下,麻煩就大了。
在東望洋艦隊覆滅之前,當時的紐蘭聯邦向奧國派遣了約200萬兵力,並且負責奧洲的防禦。
顯然,這些紐蘭軍人並不想投降!
結果就是,在奧國當局宣佈投降之後,駐紮奧國的紐蘭軍隊迅速出擊,控制了包括首都本爾墨與頭號港口尼悉在內的所有大城市。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梁夏帝國只能推遲進軍奧洲的行動,而且用戰略轟炸取代。
所幸的是,幾個月之後,紐蘭聯邦就爆發內亂,華萊士逃離本土,去了霍瓦依群島,而東望洋艦隊隨後就向華萊士效忠。
如果再拖上幾個月,情況將變得更加複雜。
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梁夏帝國才奪取與控制了奧洲。
雖然最後兵不血刃的佔領了奧洲,但是在最為關鍵的問題上,一直就存在爭議,梁夏帝國在奧洲的統治權是否合法。
如果是靠戰鬥打下來的,自然不存在任何疑問。
關鍵就是,梁夏帝國是在由華萊士為首的紐蘭聯邦政府下達命令,也就是紐蘭駐奧軍團投降之後,才佔領奧洲,並且獲得統治權,而華萊士下達的投降命令是否合法,那就存在疑問了。
不管怎樣,現在全球承認的是紐蘭共和國,當時的華城政權。
正是如此,在戰後幾十年裡,紐蘭共和國一直沒有跟現在的奧國當局建立外交關係,甚至沒有承認當今的奧國政權。
此外,奧國前政權的流亡政府也一直存在,而且就在紐蘭共和國紮根。
不過,最為關鍵的,仍然是梁夏帝國在奧洲推行的移民政策。
在上次大戰結束的時候,準確說是在遣返了所有的紐蘭軍人,以及所有在戰爭中湧入的非法移民,比如大約400萬狹夷難民之後,奧國人口總共還不到2500萬,而且基本上全是西方殖民者的後裔。
現在,奧洲的人口已經超過7000萬!
關鍵還有,西方殖民者的後裔就只有3500萬,自然增長了大約1000萬,另外的3500萬人當中,有大約2500萬來自梁夏帝國、高巨王國與狹夷皇國等東方國家的移民,還有大約500萬來自東南地區,另外的500萬來自南方次大陸,其中僅僅是來自巴鐵的移民就有大約350萬。
如同潮水般湧入的移民,成為了奧國在戰後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