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去為紐蘭共和國火中取栗?

賈拉扎德肯定不會答應。

在本質上,波伊國與紐蘭共和國其實只是利益同盟。

雖然在波伊國爭取獨立的鬥爭中,紐蘭共和國給予了巨大的支援,併發揮了不可磨滅的做用,但是紐蘭共和國自始至終都沒有提供直接的支援,在很多時候還刻意跟波伊國保持了距離。

紐蘭共和國的這個立場,在兩伊戰爭期間表現得很突出。

比如在出售軍火的時候,紐蘭共和國就一直要求波伊國用現金支付全部的款項,而且必須是紐幣。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波伊國只能儲備紐幣,並且透過變賣海外資產等方式來獲取採購軍火的外匯。

等到兩伊戰爭打完,波伊國的窮的叮噹響,而紐蘭共和國的軍火商卻富得流油。

此外就是,因為在八年中一直堅持用紐幣進行貿易結算,特別是出口石油,所以在兩伊戰爭結束之前,波伊國的金融命脈就已經落到紐蘭銀行手上,整個國家的經濟與金融體系都被紐蘭金融資本家操控。

用民間的話說,波伊國耗光全國的財富打了八年的戰爭,獲益的是紐蘭共和國的軍火商與金融資本家!

當然,還有紐蘭共和國在國際石油貿易中的發言權。

在兩伊戰爭前,排在梁夏帝國金元之後的第二結算貨幣為金馬克,而且權重佔比高出紐幣約三分之一。等兩伊戰爭結束,紐幣已經取代金馬克,八年間的權重佔比增長幅度朝過了百分之百。

沒有兩伊戰爭,就沒有現在的紐蘭共和國!

這樣的盟友信得過?

要說的話,就算是出口軍火,紐蘭軍火商也沒有因為盟友的關係給波伊國打折。

比如,波伊國為了80架F14A,以及配套的780枚AIM54遠端空空導彈支付了40億紐幣,扣除導彈之後的單價高達4000萬紐幣,而同時期紐蘭海軍採購F14A的價格還不到1200萬紐幣。

也就是說,波伊國購買這些戰鬥機的價格等於紐蘭海軍的3.5倍!

雖然出口的戰鬥機肯定會貴一些,畢竟軍火商都要賺錢,還需要分攤研製費用,但是通常也就提價50%到100%,而一下子提高250%不但非常罕見,也只有可能是賣給那些關係一般的客戶。

那麼,這還對得起“盟友”的身份嗎?

紐蘭當局給出的解釋是,F14A是才服役第四代重型戰鬥機,而且波伊國要求能夠及時獲得現貨,還要馬上形成戰鬥力,也就需要佔用原本分配給紐蘭海軍航空兵的產能,所以採購的價格肯定不會太低。

此外就是,跟同時代的第四代戰鬥機相比,4000萬紐幣的單價不算太貴。

不說別的,梁夏帝國的“戰9”出口型的報價就高達3500萬金元,折算下來為5000萬紐幣。至於晚幾年服役的“戰11”,出口型的報價更是高達5000萬金元,算下來差不多就是7000萬紐幣了。

關鍵還有,只有高巨王國與巴鐵這些鐵桿盟友才有機會拿到這個價格!

不過,賈拉扎德很清楚,這些全都是說辭。

16年前的4000萬紐幣,能跟現在的7000萬紐幣相提並論?

在波伊國採購F14A的時候,紐蘭共和國、迢曼帝國與梁夏帝國都沒有廢除金本位,當時的4000萬紐幣,能夠買到大約100萬盎司黃金,而到了現在,5000萬紐幣最多也就能買到40萬盎司黃金。

按照黃金計價,紐幣貶值了74%。

當然,在廢除金本位後,梁夏帝國的金元,以及迢曼帝國的金馬克也在大幅度貶值。

其實,賈拉扎德早就想明白,在紐蘭共和國的盟友當中,波伊國最多也就只能排在第二的位置上。

對紐蘭共和國來說,頭號盟友是南方次大陸上的梵羅國。

關鍵只有一點:波伊國並不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瀕臨波沙灣的地緣優勢之外,波伊國沒有任何讓紐蘭共和國感興趣的東西。

當然,如果只是以封鎖波沙灣為目的,那麼就算沒有波伊國,依靠梵羅國也能辦到。

這也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地方。

紐蘭共和國本身就是產油國,以產量計算的話,在全球排名第三,石油基本上能夠做到自給自足,並不存在需要進口石油的需要,哪怕就算要進口石油,也可以選擇近得多的南孤大陸。

換句話說,就算沒有波伊國這個盟友,紐蘭共和國也沒有多大的損失。

從戰略層面看,紐蘭共和國當初支援波伊國打獨立戰爭,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重新回到國際社會,融入梁夏帝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以即拆散梁夏帝國與條曼帝國,維護與鞏固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