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在陸地上被擊敗,那麼西陸集團很有可能會在夕落洋的中部海域與梁夏海軍決一死戰。

這個時候,“火神”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進駐伊比利亞半島,或者部署在屬於斯班王國的加那利群島,“火神”都能夠攻擊從南夕落洋北上的梁夏艦隊。

有如此巨大的價值,迢曼空軍沒有理由不採購“火神”。

也就是因為有這麼大的價值,迢曼空軍才大量裝備這種由布蘭工程師設計的轟炸機。

問題總有兩面。

迢曼空軍大量裝備“火神”轟炸機,還因為沒有更好的轟炸機可用。

如果有“轟10”或者B1B這樣的超音速轟炸機,或者是“轟9”與B52這樣的戰略轟炸機,迢曼空軍肯定不會選“火神”。

在最初的時候,迢曼空軍也沒想過讓“火神”執行對海打擊任務。

按照其最初訂下的指標,“火神”確實屬於戰略轟炸機,主要任務是掛著炸彈執行戰略轟炸任務。

受到技術限制,還尤其是航空發動機,“火神”採用在轟炸機中非常少見的三角翼。

簡單的說,就是透過增加機翼的面積,提高升阻比,並且增載入油量,在採用4臺推力較小的渦噴發動機的情況下,依然能達到80噸的起飛重量,而且擁有同級別轟炸機當中較為出色的航程。

如果部署在西駱沙,約4000千米的作戰半徑,也勉強夠了。更何況,在進行一次空中加油之後,作戰半徑還能夠延長50%,達到6000千米,從而具備對梁夏帝國中西部城市進行轟炸的能力。

只是,體量不足嚴重的限制了“火神”的用途。

為了實現對海打擊,迢曼空軍採購的“火神”,全都可以在彈倉裡掛在副油箱,並且在機翼下增加了6個過載掛點。

原因也很簡單,彈倉太小了,裝不下重型反艦導彈。

只是,這卻帶來了新的問題,即飛行阻力大增,導致油耗大幅度提高。

在彈倉裡掛載10噸炸彈的時候,“火神”擁有大約4000千米的作戰半徑,而在外部掛在6枚總質量還不到9噸的重型反艦導彈,作戰半徑只有3000千米,相當於巡航飛行阻力增加了50%。

不能否認,“火神”確實是一種出色的轟炸機。

20架“火神”的飛行高度都在11000米以上,而且每4架組成一支編隊,編隊之間保持10千米左右的距離。

最先投入戰鬥的4架“戰9B”在4點25分左右,發起第一輪攻擊。

因位KK9D已經用掉了一半,肯定沒法同時攔截所有轟炸機,而且得避免讓轟炸機分散突防,所以4架戰鬥機集中攻擊了最前面2個編隊的8架轟炸機,還在發射導彈之後就轉向返航。

其實,這4架戰鬥機還各有2枚格鬥導彈沒有用掉。

不過,已經沒有這個必要了。

後方,緊急起飛的一個小隊的4架“戰9B”已經趕到,而且都滿載導彈,飛行速度還都在1.3馬赫以上。

其實,這也是“戰9B”的獨門絕技之一。

在突破音障後,“戰9B”能夠憑藉優秀的氣動設計,在只使用最大軍用推力的情況下保持超音速飛行。

當然,有一些特定條件,比如在高空飛行,而且不能攜帶額外的彈藥。

這個能力,在截擊作戰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

往簡單說,就是在儘量降低油耗的情況下,能夠以最快速度趕到戰場,並且攔截來襲的敵機。

當然,提高載機的飛行速度,還能夠延長KK9D的射程。

在發射導彈前,這4架“戰9B”都把飛行速度提高到了1.8馬赫,賦予KK9D更高的初速。

4架滿載導彈的“戰9B”對付10多架轟炸機,顯然是綽綽有餘。

這個時候,在另外2個方向上的戰鬥也打響了。

雖然打得有點艱難,特別是在克里特島的南面,因為沒有提前驅逐護航戰鬥機,所以在跟護航戰鬥機交戰之後,4架“戰9B”還去攔截了轟炸機,不但用上了格鬥導彈,到最後連機關炮都發揮了作用。但是在這2個方向上,有“指6C”的引指揮,“戰9B”全都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最終,兩個方向上的“火神”轟炸機,只投下了不到10枚反艦導彈,而且投彈空域都在第51特混艦隊550千米之外。

其實,這已經超過了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