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長途奔襲(第2/3頁)
章節報錯
如果把地面戰爭分幾個階段,哪怕是2個階段,比如首先解放科威特,矮攻打伊拉克的首都,都絕對無法在帝國當局規定的1個月內完成主要作戰行動,也就是佔領巴格達等主要城市。
在理論上,只是解放科威特,以及佔領伊拉克南部地區就需要1個月。
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丁鎮那提出,不在科威特投入太多地面部隊,直接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進軍。
說得直接一點,也就是直搗黃龍!
在拿下巴格達滯後,就能夠逼迫其他地方的伊拉克軍隊投降,從而最大限度的縮短大規模作戰行動的時間。
不過,也不是說不在科威特那邊採取行動。
在丁鎮南制訂的作戰計劃中,將由陸戰隊在科威特那邊發起佯攻,負責牽制部署在該方向上的伊拉克精銳部隊。
關鍵就是,用在該方向上的部隊,其實只有2個營,而且都是合成步兵營。
在整個8月份,陸戰隊的頭號任務是讓那些運送第5陸戰師的艦船前往達曼港,在夜間把裝備卸下來,並且趕在天亮前偽裝起來,然後由軍列送走,確保不讓敵人發現聯軍的兵力調動。
提防的不是伊拉克,是紐蘭共和國的偵查衛星。
因為只能在夜間安排船進港卸貨,作業時間僅幾個小時,所以原本能在幾天之內完成的轉移工作,足足搞了一個月。
現在,部署在波沙灣那邊的運輸船隻,裝載的其實是彈藥等作戰物資。
第5陸戰師的主力,早已經轉移到拉夫哈附近,而且都處於隱蔽部署狀態。
為了避免暴露,作戰部隊都分散部署,而且日常消耗的給養,特別是食物與淡水都由直升機運送。關鍵是,所有營地都做了偽裝,比如在營房的頂部鋪上了一層黃沙,以此偽裝成沙丘。
至於在發動進攻之後的後勤補給,將由沙烏地的2個步兵師承擔。
為此,沙烏地不但調集了約5000臺軍用卡車,還緊急徵用了幾千部能夠在荒漠行駛的運輸車輛。
其實,第5陸戰師的任務相對來說還比較輕鬆。
在攻入伊拉克境內之後,第5陸戰師直接向塞勒曼推進,佔領這座位於伊拉克南部沙漠腹地的小城鎮。
這是第一天的突擊目標。
此後,第5陸戰師的先頭突擊部隊將繼續向塞馬沃進軍,攻佔這座位於兩河流域的戰略重鎮。
關鍵,這裡是陸戰隊與陸軍作戰區域的分界點。
按照丁鎮南的安排,第5陸戰師在佔領塞馬沃之後,就要回過頭,開始向下遊方向的巴士拉進軍。
到時,部署在沙烏地這邊的聯軍,也會同時攻打科威特。
也就是說,由第5陸戰師與聯軍的地面部隊負責解放科威特,攻佔伊拉克南部地區。
關鍵是打通後勤補給線。
正是如此,丁鎮南明確告訴第5陸戰師的官兵,他們就只有1周,最多10天,必須打下巴士拉,並控制從巴士拉到塞馬沃的公路與鐵路,確保能把那些運送到巴士拉的物資送往前線。
此後,才是陸軍主導的攻打巴格達的作戰行動。
在一週內掃蕩三分之一個伊拉克!?
不是不行,不過難度確實非常大。
最主要的問題,也就是後勤保障。
擬定作戰計劃的細節內容的時候,劉尊山等基層部隊的軍官提出,首先就要保證後勤保障一定得跟上。
只是地面推進的里程就超過了1200千米,其中三分之一是野外行軍。
按帝國軍隊的戰術條例,裝甲部隊在野外推進200千米就得進行一次燃油補給,即便沿公路推進,每300到350千米就要做一次補給。如果存在交戰的可能,那麼補給頻率要提高50%。
在高強度戰鬥當中,裝甲部隊每天的突擊距離往往只有幾十千米。
上次大戰期間,那怕是在閃擊戰當中,也沒有一支集團軍級別的裝甲部隊的日突擊距離超過50千米。
說得直接一點,裝甲部隊推進的每一步都是用海量物資壘起來的。
現代戰爭也是如此,裝甲部隊在任何時候都得保證坦克戰車有60%的餘油,即便在突然遭遇敵人的情況下,依然能與之交戰,而不會因為缺乏燃油而喪失戰術機動性,從而在遭遇戰當中被敵人擊潰。
這麼一來,推進1200千米,僅燃油補給就要進行5到8次。
顯然,需要補給的還有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