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初來乍到(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理論上,艦隊灣最多能容納180艘艦船。
當然,實際的停泊數量肯定沒這麼多,最多的時候都沒有超過100艘,因為東望洋艦隊總共只有100多艘大型艦艇,其中一些部署在別的海軍基地,比如大型潛艇都部署在北面普吉特灣的布雷默頓,兩棲攻擊艦與登陸艦大部分部署在金灣,補給艦與快速戰鬥支援艦則部署在洛杉磯南面的長灘。
部署在聖迭戈的其實就是航母戰鬥群。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任何時候都有一艘航母在這裡,要麼在進行檢修,要麼在為出港做準備。
偶爾,還會出現3艘航母同時出現在港口裡的罕見場面。
只是現在,軍艦灣裡面卻是空蕩蕩的。
雖然算不上是空空如也,還有幾艘巡邏艇,碼頭旁停靠著不少勤務船,比如任何一處港口都有的駁船,但是駐紮在此的大型戰艦,全都不見了,準確說是在兩天之前,跟隨航母離開了。
迪馬利亞帶著斯塔克去了港區的營地。
那邊,一架SH60F“海鷹”已做好起飛準備,正在等待搭載的乘客,也就是斯塔克與迪馬利亞。
在從華城出發之前,斯塔克提出要迪馬利亞做他的副手,奧馬爾沒有拒絕。
不是說曾經與迪馬利亞共事了幾年,私交還不錯,而是斯塔克需要一個信得過,還特別瞭解東望洋艦隊的部下。
雖然總統給他的職務是特混艦隊作戰參謀,但是按照海軍參謀長所說,賦予他的是艦隊參謀長的職權。
在東望洋艦隊旗艦“尼茲”號上等著他的,不但有作戰參謀的任命書,還有嶄新的海軍准將軍銜。
斯塔克確實需要一個“懂行”的副手。
在紐蘭共和國,東望洋艦隊算得上是一個異類,至少可以說特立獨行。
飛了不到一個小時,直升機來到了“尼茲”號上空。
該艦是“尼茲”級超級航母首艦,也是在“薛遠征”級之後,全球第二種滿載排水量超過了9萬噸的超級航母。
當然,這是紐蘭海軍定下的標準。
按梁夏海軍的標準,滿載排水量超過10萬噸,才能算超級航母。
至於為什麼要用滿載排水量,而不是用標準排水量,因為標準排水量有幾種不同的計算方式,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別。再說了,航母需要搭載幾十架,乃至上百架作戰飛機,還要搭載幾千噸的彈藥與航空燃料,而且得隨時保持較高戰備狀態,比如燃油的儲量不得低於最大裝載量的60%,所以對航母來說,滿載排水量反到更有參考價值,而標準排水量的可信度並不是很高。
不管標準如何,“尼茲”級都是“薛遠征”級之後,全球最強的航母。
在標準情況下,“尼茲”級能夠搭載90餘架艦載機,通常是:2到3箇中隊的24架或者36架F14A/B/C/D,2到3箇中隊的24架或者36架F/A18A/B/C/D,2到3箇中隊的24架或者36架A6E/G,1箇中隊8架EA6B,1箇中隊4架E2C,1箇中隊6架S3B,1箇中隊4架C2B,及1箇中隊的4架到8架的SH60F。其中戰鬥機,多用途戰鬥機與攻擊機的搭載數量,由實際情況,也就是作戰任務確定,且總共不超過72架,通常都是3箇中隊的多用途戰鬥機。
要說的話,也只有“尼茲”級能夠對抗梁夏帝國的“薛遠征”級。
至於之前建造的3艘“小鷹”級,跟梁夏帝國的“陳炳勳”級差不多,是大型航母,比不上超級航母。
正是如此,紐蘭海軍才把已經服役的3艘“尼茲”級全都放在東望洋艦隊。
其實,從航母的命名就能看出來。
梁夏海軍現役6艘“薛遠征”級,除首艦“薛遠征”號,以及4號艦“廉旭升”號,另外4艘都以上次大戰期間的海軍名將命名,2號艦“白止戰”號,3號艦“李銘博”號,5號艦“劉向真”號,及6號艦“衛軍”號。
此外,建造中的7號艦已經被命名為“劉向東”號,8號則艦被命名為“李傑”號,而獲得了批准的9號艦很有可能會被命名為“金洪”號,10號艦則是“關振平”號,即接下來的4艘都是用海軍將領的名字命名。
當然,用名人,特別是歷史上的統帥與將領為航母命名,早就是不成文的規矩。
對此,紐蘭海軍是針鋒相對。
建成的3艘“尼茲”級,CV68“尼茲”號,CV69“斯普”號,CV70“哈爾”號,接下來的3艘是CV71“弗萊”號、CV72“華盛頓”號與CV73“林肯”號,即前4艘都是用海軍將領命名。
有趣的是,大概是對此不滿,五角大樓專門制訂了一項規定,明確要求航母只能用歷任總統命名。
正是如此,第5艘才被命名為“華盛頓”。
其實,從命名這件事上就能看出,東望洋艦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