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他們已經在這裡戰鬥了近3個小時,天色就要放亮了。

現在是北半球夏末,又是在中高緯度地區,5點30分左右就會天亮。

奮戰了這麼久,最終還是沒守住。

不過,沒什麼好沮喪的。

這個晚上,敵人至少投入3個裝甲旅連番發起猛攻,在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之後才突破了由一個預備役步兵團與一個裝甲營守衛的防線。再把雙方動用的炮兵算上,兵力差距更巨大。

對司徒麟他們來說,其實是雖敗猶榮。

其實,全營總共才38輛ZT99B,最後還能開動的,就只有司徒麟的這一輛了。

在武裝直升機飛走之後,司徒麟去找到了另外幾名車長。

參加最後一場戰鬥的5輛坦克中,3輛被敵人摧毀,其中1輛是被穿甲彈從側面打穿了車體,而另外的2輛都是因為行走機構受損喪失行動力,在停下來後,被敵人繞到後方用穿甲彈摧毀。

還有1輛是用光了炮彈,因為擔心被敵人繳獲,由車長用燃燒手榴彈燒燬。

這4個車組的12名坦克手,有7人生還。

隨後,司徒麟他們還找到20多名東駱沙官兵。

全是傷員,能自己行走的不到10人,其中幾個已經是奄奄一息,就算撤下去,也未必能夠活著到達戰地醫院。

時間有限,司徒麟不敢耽擱,立即安排官兵把重傷員送下去。

所幸,後面還有幾輛步兵戰車沒有被摧毀。

要說的話,協同作戰的2個機步連的傷亡最為慘重。

6個排168名官兵,幾乎全在那場炮擊中陣亡。

太過突然,分散在各個發射點上的反坦克小組根本就來不及隱蔽,而且附近沒有可供隱蔽的地方。

炮擊過後,很多官兵是屍骨無存。

雖然暫時沒有收到一連與二連的訊息,但是根據廉明陽所說,那2個坦克連肯定是傷亡慘重。

一個加強的裝甲營,除了後勤保障連,幾乎拼光了。

這可是司徒麟自己的營!

他們從陣地上撤下來的時候,一隊空軍的“攻9A”從頭頂上呼嘯而過。

雖然具備夜間作戰能力,比如能在夜間使用電視制導的短程空地導彈,但是受電子裝置限制,比如過分簡陋的火控系統,“攻9A”很少在夜間出動,基本上都是在白天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援。

要說,這也不能怪空軍。

在設計“攻9”的時候,空軍還徵求過陸軍的意見,而陸軍當時想當然的認為,在夜間作戰的情況不常見,因此沒有提出必須具備夜間作戰的能力,只是強調了在惡劣環境下的戰鬥力。

其中原因,一是陸軍沒有料到夜視裝置會如此迅速的推廣與普及,二是不想承擔額外的費用。

因為是專用攻擊機,主要為地面部隊服務,所以“攻9”是空軍與陸軍共同出資的聯合專案。

正是如此,“攻9”的採購與維護費用有大約三分之一是由陸軍提供,另外的三分之二也算在了兵種聯合開支當中,仍然會擠佔陸軍經費。對於軍費本來就不多,早就被空軍與海軍超過的陸軍來說,如果一定要發展低空支援力量,也願意把錢花在由自己直接控制的武裝直升機上。

正是如此,“攻9A”設計得非常簡陋。

當然,在“攻9B”上,這些缺陷全都會得到彌補。

雖然只增加了一套光學瞄準裝置,但是“攻9B”已經具備夜間作戰能力,能在任何時候為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