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遠端戰鬥機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機頭部位安裝了一部小型雷達,獲得了在夜間搜尋敵機的能力。

夜間戰鬥機就是針對夜間轟炸誕生的,其主要價值也就是攔截在夜間來襲的轟炸機。

此外,海軍的掃雷艦與快速巡邏艇已經進入了獅泉海峽。

到了傍晚,收到最新的訊息。

一艘掃雷艦是獅泉海峽裡面發現了紐蘭軍隊佈下的水雷,打撈起來後確認,是1000磅級的空投水雷。

這種水雷的裝藥量不多,威力也不是很大,主要用來封鎖港口與海峽。

正是因為威力偏弱,對大型戰艦的威脅不太大,所以潛艇與佈雷艦很少用,主要就是由轟炸機搭載與投布。

此外就是,空投水雷一般都是沉底雷,也主要用在淺水海域。

要說的話,空投水雷還是本次大戰的產物,而且最先使用空投水雷的,是帝國陸軍的戰略航空兵。

就是用來封鎖狹夷皇國。

在狹夷皇國戰敗投降前,帝國陸航向狹夷皇國的內海與主要航道,特別是在主要港口的外面,空投了約5萬枚水雷。

正是如此,狹夷皇國的海運完全癱瘓。

到狹夷皇國投降的時候,已經有超過2000艘各種型號的艦船被空投水雷炸沉,貨物損失量更是高達上千萬噸。

狹夷皇國在戰敗投降前,爆發全國性的大饑荒,更帝國軍隊空投佈雷不無關係。

即便到了現在,這些水雷也沒完全清除掉!

顯然,出現在海峽裡的空投水雷同樣證明了六局的推測,佈設水雷的就是部署在達爾文附近的轟炸機。

到了深夜,新的發現最終證實了推斷。

在那艘巡洋艦的引導下,前出的夜間戰鬥機成功攔截了紐蘭機群,還擊落了10多架轟炸機。

提前部署的快速巡邏艇正在趕往轟炸機墜毀的海域,很快就能找到轟炸機殘骸。

根據飛行員的目視報告,全是4發重型轟炸機,而且從外形判斷,應該就是部署在達爾文的B17。

在遭到攔截後,有一些轟炸機丟掉了載荷。

其實,這些都已經證明,紐蘭軍隊動用重型轟炸機,在夜間出動,向獅泉海峽裡面空投佈設水雷。

至於目的,顯然不需要多說。

這些轟炸機就部署在達爾文。

雖然可以派遣轟炸機去摧毀達爾文附近的機場,但是除非是出兵攻佔,不然無法阻止紐蘭轟炸機繼續在夜色的掩護下去獅泉海峽佈雷。

哪怕在獅泉城部署更多的夜間戰鬥機,在附近修建更多雷達,派戰艦巡邏,也無法保證萬無一失。

不管怎樣,被動的防守,最多能抵消部分影響,沒辦法完全杜絕。

何況,B17的航程不夠,不等於新式轟炸機的航程不夠。

等作戰半徑達到3000千米的轟炸機誕生,向獅泉海峽空投佈雷,可以選擇從其他方向進入。

到時,防守的難度更大!

關鍵還有,現在能讓民用船隻通行的就只有獅泉海峽了。

在帝國軍隊攻佔獅泉城之前,巽風海峽與龍眼海峽,就被紐蘭軍隊用水雷封鎖,至今無法讓船隻通航。

要是獅泉海峽也被水雷封鎖,麻煩就大了!

難道,因為這個原因就發兵攻打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