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必然的選擇(第2/2頁)
章節報錯
新式重大型巡洋艦的噸位遠低於“阿拉斯”級,戰鬥力也差得多,由此帶來的好處就是造價低廉。
如果只是增加噸位,並更換主炮,能把造價控制在同型重巡洋艦的150%以內,從而成為一種造得起,也用得起的大型戰艦。
不管怎樣,肯定比“阿拉斯”級便宜得多。
要說的話,這種新式戰艦其實就是降低了噸位,縮小了主炮口徑,取消了旗艦功能的廉價版“阿拉斯”級。
尼茲繞了這麼大個圈子,也跟當前的局面有關。
有那麼多戰艦需要建造,根本沒有多餘的產能用來建造使用範圍有限,造價不便宜的大型巡洋艦。
到了一年、甚至是兩年之後,產能不足的問題還存在嗎?
關鍵就是全面戰爭動員。
就像梁夏帝國,在正式參戰之後,紐蘭聯邦沒立即進行全面戰爭動員,只是在軍事與工業領域進行了動員。
不說別的,紐蘭軍隊仍然透過招募來擴充兵力,至今都沒有強制公民參軍服役。
當然,招募的新兵已經足夠多了,沒必要推行強制措施。
在經濟上,紐蘭聯邦依然以市場經濟為主,幾乎所有商品都可以自由買賣,只有極少數以軍事用途為主的貴重資源與尖端裝置實施配給與管制,並嚴格禁止進行市場交易,民眾的生活幾乎沒有受到影響。
其中道理,也非常簡單。
在全面動員狀態下,軍人與平民全都處於高壓狀態之下,因此能夠堅持的時間肯定非常有限。
前面已經提到,在全面戰爭狀態下的維持時間也就5年左右。
關鍵還有,一個國家的規模越大,工業化程度越深,在全面動員狀態下的維持時間反到越短。
至於內在因素,跟工業國的民眾普遍接受過教育有很大關係。
最典型的,就是梁夏帝國與駱沙帝國的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當時,雙方只是全面戰爭就熬了八年,而梁夏帝國最終不但取得勝利,還沒有爆發嚴重動亂,就是因為工業化程序處於初級階段,工業化程度還不夠高,民眾更願意為了勝利而忍受各種各樣的煎熬。
也可以說,民眾更願意相信宣傳,也更容易被鼓動。
打到最後,梁夏帝國在即將攻佔葉堡的情況下,沒繼續向西進攻,讓駱沙帝國獲得喘息機會,最終不得不坐下來跟駱沙帝國進行停戰談判,也與梁夏帝國的工業化程度超過駱沙帝國有很大關係。
對當時的帝國軍民來說,在已經取得空前勝利的情況下,停戰顯然是合理選擇。
要說的話,在這場大戰當中,梁夏帝國與紐蘭聯邦,先進行全面動員的那一方更有可能戰敗。
可問題是,到現在這個地步,不進行全面動員,紐蘭聯邦也必然戰敗。
按之前的分析,也許要不了2年,紐蘭聯邦就會因為完全喪失東望洋的制海權,在本土遭到威脅之後,不得不承認戰敗。搞不好的話,也許到明年今天,就得考慮要如何才能體面的退出這場戰爭了。
尼茲所強調的,也就是這個問題。
從海軍的角度來看,要想按照計劃完成所有的戰艦,唯一的選擇就是立即進行全面戰爭動員,透過實施配給制來提高軍火的生產效率,加大在軍事上的投入,讓造船廠獲得更多的資源。
當然,這也意味著,紐蘭聯邦將率先進入衝刺階段。